预防医学考试辅导——常见几种细菌性食物中毒 (一)

预防医学考试辅导——常见几种细菌性食物中毒

常见几种细菌性食物中毒

(一)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

1.病原沙门氏菌属是肠杆菌的一大属细菌。广泛分布于环境中,生活力强,在水、肉类及乳类食品可存活数周或数月。不耐热,55℃小时或60℃ 15~30分钟可杀死,煮沸立即死亡。

2.引起中毒食物主要为动物性食物,尤其是畜禽肉、蛋、奶类及水产品。畜禽肉中沙门氏菌可分别来自于生前感染及宰后污染。

3.中毒大量沙门氏活菌随食物摄入后,在肠道繁殖并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感染;沙门氏菌也可产生外毒素,称沙门氏菌肠毒素,作用于肠壁,引起粘膜炎症、水肿、充血和出血;沙门氏菌被破坏、吞噬后还可释放大量内毒素,引起腹痛、腹泻。 考试大网站整理

4.临床表现潜伏期为数小时至3天,一般为12~24小时。主要症状:呕吐、腹泻,大便呈黄绿色水样便,有恶臭,有时带脓血或粘液。多数病人有发热体征,体温可高达38℃~40℃,重症病人可出现寒战、惊厥、谵妄、抽搐、昏迷等症状。病程3~7天,预后良好。

(二)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1.病原副溶血性弧菌,通常存在于近海的水体中。在食盐3%~4%的食物中生长良好,在食盐10%的咸菜中能存活l个月。不耐热,60℃ 5分钟或80℃ 1分钟即被杀死,对酸敏感,2%醋酸或50%食醋即被杀死。

2.引起中毒的食物主要为海产鱼、虾、贝、蟹类和咸菜等。或被污染海产品间接污染的食品。

3.中毒机制大量副溶血性弧菌随食物摄人,在肠道繁殖,并侵入肠壁上皮细胞和粘膜下组织,引起炎症、水肿和充血,还可产生肠毒素及耐热性溶血素,使人体出现腹泻和粘液、血便。

4.临床表现潜伏期为2~40小时,多为14~20小时左右。主要症状:腹痛、频繁腹泻,每天5~6次,多者达20次。大便呈洗肉水样,后转为脓血粘液便,伴有恶心呕吐,部分病人有发热体征,体温多在38~39℃,重症可出现脱水,血压下降,少数病人有意识不清,循环障碍。病程3~4天,一般预后良好。

(三)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

1.病原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某些血浆凝固酶阳性的菌株,可产生致急性胃肠炎的外毒素,即肠毒素,随食物进人人体后即可引起中毒。肠毒素耐热,加热100℃ 2小时方可被破坏。

2.引起中毒的食物主要为肉制品、剩米饭、糯米糕、鱼和奶类及其制品。

3.中毒机制肠毒素随食物迸入人体,作用于迷走神经内脏支,引起反射性呕吐;作用于肠道使肠蠕动增强,水分的分泌和吸收紊乱而致腹泻;肠壁产生炎症反应,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可致伪膜性小肠结肠炎。

4.临床表现潜伏期l~6小时,多为2~4小时。主要症状为恶心、剧烈反复呕吐,常呈喷射状,上腹疼痛、腹泻,水样便,体温正常或稍高。病程1~2天,预后一般良好。

(四)肉毒毒素中毒

1.病原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是一种厌氧性革兰氏阳性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淤泥、尘土和动物粪便中,鱼贝类也可带菌。

肉毒梭菌芽孢耐热,干热180℃ 5~l5分钟或湿热100℃ 6小时方可杀死。肉毒毒素不耐热,加热75℃~85℃ 10~15分钟即可被破坏,在pH>7时,可迅速分解。

2.引起中毒的食物主要是家庭自制的发酵食品,如臭豆腐、豆豉、豆酱等,肉制品、鱼制品、罐头及凉拌菜等也可引起。

3.中毒机制肉毒毒素为剧烈神经毒,主要作用于脑神经核、神经肌肉接点和自主神经末梢,阻碍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引起肌肉麻痹和神经功能不全。

4.临床表现潜伏期6小时至半个月,一般为l~5天。典型症状以对称性脑神经损害为特征,如视力模糊、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复视、咀嚼和吞咽困难,伴有声音嘶哑、语言障碍、唾液分泌减少、颈肌无力、头下垂等。由于呼吸肌麻痹可出现呼吸困难或呼吸衰竭死亡。该中毒病死率高,但积极治疗,可逐渐恢复健康,治愈后一般无后遗症。

细菌性食物中毒定义及分类 (二)

1、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患者摄入被细菌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水所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根据病原体不同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2、病因:患者所进食物或水被细菌和/或其毒素污染引起本病。

3、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是由于进食被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所产生的肠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疾病。引起葡萄菌性食物中毒的常见食品主要有淀粉类(如剩饭、粥、米面等)、牛乳及乳制品、鱼肉、蛋类等,被污染的食物在室温20℃~22℃搁置5小时时,病菌大量繁殖并产生肠毒素,此毒素耐热力很强,经加热煮沸30分钟,仍可保持其毒力而致病。该病以夏秋二季为多。

4、大肠杆菌性食物中毒是由于进食被大肠杆菌及其所产生的肠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疾病。虽然绝大多数大肠杆菌为肠道正常菌群,但是仍有少部分特殊类型的大肠杆菌具有相当强的毒力,一旦感染,将造成严重疫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代号为O157:H7的大肠杆菌,它是EH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家族中的一员。美国在1982、1984、1993年曾三次发生O157:H7的爆发性流行;日本曾在1996年爆发过一次波及9000多人的大流行。O157:H7感染后的主要症状正是出血性腹泻,严重者可伴发溶血尿毒综合征(HUS),危及生命。根据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将致病性大肠杆菌分为6类: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肠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和弥散黏附性大肠杆菌(DAEC)。

5、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由于食用了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副溶血性弧菌是常见的食物中毒病原菌,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临床上以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水样便等为主要症状。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具有暴发起病(同一时间、同一区域、相同或相似症状、同一污染食物)、潜伏期短(数小时至数天)、有一定季节性(多夏秋季)等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常见特点。

6、变形杆菌食物中毒是由于摄入大量变形杆菌污染的食物所致,属条件致病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变形杆菌是革兰阴性杆菌,根据生化反应的不同可分为普通变形杆菌与奇异变形杆菌,有100多个血清型。大量变形杆菌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并产生肠毒素,引致食物中毒。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临床表现为胃肠型及过敏型。

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有哪些 (三)

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

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食物中毒:

这些细菌性食物中毒均经食物传播,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食品的储存和烹饪方式,避免食物变质和细菌污染,以保障食品安全。

对于细菌性食物中毒包括哪三类,看完本文,小编觉得你已经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相信你能很好的处理它。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未解决,可以看看维格律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