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构成并非随意而定,它需要满足一系列严格的条件。首先,主体方面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甚至是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及其关系密切者。这些人虽然没有直接行使公权力,但能够通过与国家工作人员的特殊关系,间接影响公权力的行使。其次,主观上需有明确的索取或收受财物的故意。再者,客观上实施了通过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并且数额较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只有当这些条件同时满足时,才可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哪些条件会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 (一)

答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成立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主体方面: 主体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的关系密切者。这些关系密切者不仅限于血缘、姻亲或近亲属关系,还包括通过工作、社会交往等方式形成的紧密联系。
二、主观方面: 罪犯必须具有故意。即犯罪人明知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依然选择利用关系密切的国家工作人员的影响力进行贿赂。
三、客体方面: 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损害了国家工作人员在行使公权力时的公正性与廉洁性,破坏了国家的正常管理秩序。
四、客观方面: 犯罪行为表现为利用关系密切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去受贿。这种行为通常涉及中间人角色,利用关系网络进行权力寻租,以获取非法利益。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构成要件是什么 (二)
答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
网友咨询: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构成要件是什么?
律师解答:
1、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
2、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与其关系密切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去受贿。
3、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以及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近亲属以及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近亲属”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特定关系人”,是指与国家工作人员有近亲属、情妇(夫)以及其他共同利益关系的人。
4、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律师补充:
受贿罪的主体一般是在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本人,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关系密切人,以及离任的国家公职人员本人及其近亲属、关系密切人。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受贿罪也可以进行数罪并罚。比如国家工作人员在职时收受贿赂构成受贿罪,退休之后仍然利用影响力收受贿赂的,则又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两个罪应当数罪并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八十八条之一【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七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近亲属以及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利用该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原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实施前款行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定罪处罚。
关于利用影响力受贿的问题 (三)
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日前公布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的规定,确定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等新罪名,并从10月16日起公布实施。对“两高”新增的“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这条反腐新罪名,笔者作如下解读:一、“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具体规定“刑修(七)”规定,将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或者收受贿赂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行为,以及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近亲属以及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利用该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原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实施的索贿受贿行为,规定为犯罪,其罪名确定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犯“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七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二、确立“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现实意义在我国,利用影响力受贿的行为并不少见,如国家工作人员的家属利用基于亲友关系产生的影响力受贿;离、退休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基于原有职权或地位产生的影响力受贿;其他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基于感情、血缘、地缘、事务关系产生的影响力受贿,等等。利用影响力受贿与其他利用职权受贿一样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成为亟待铲除的制约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一大毒瘤。而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处置这种利用“影响力”进行犯罪的案件,长期以来并没有相关的规定。缺少这样一个罪名,将使那些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直接或间接影响决策的受贿行为逍遥法外,有了这个罪名后,包括官员和关系密切人员,利用其影响力捞取好处、大肆敛财的行为将依法得到严惩。因此,确定“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新罪名,将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影响力受贿的行为犯罪化,它填补了对间接正犯处理的空白,有“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效果,同时也表明,刑法作为社会控制的最严厉手段,正用其敏锐的触角在深水区“设网捕鱼”,其现实的和深远的意义不言而喻。设立这一罪名符合国际惯例,使反贿赂罪的法网不再有重要遗漏,有利于更加有效地利用法律武器打击贿赂犯罪。三、“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构成要件(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其中,主要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次要客体是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二)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具有利用他人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收受请托人的财物并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利用他人职务之便索贿受贿,是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客观方面的一个重要构成要件。其具体表现形式如下:一是行为人利用了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地位或者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原职权、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行为人索取或者收受贿赂的行为都是利用了他人的影响力对其他国家工作机关工作人员的制约关系,包括纵向制约关系和横向制约关系。二是行为人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行为人的利用行为有双重性,即先利用了国家工作人员或者自己(主要指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对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影响,进而又利用了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行为。这就是说行为人通过国家工作人员职责范围内的作为与不作为,是不可能实现请托人的要求的,只有通过对请托人的请托事项有主管、经管职责的部门的国家工作人员才能为请托人谋取利益。三是行为人必须是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才能构成犯罪。不正当利益是指根据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规定不应得到的利益。四是行为人索取或者收受请托人贿赂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三)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只限定于“非国家工作人员”,即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以及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以及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其中“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是指曾经是国家工作人员,但由于离休、退休、辞职、辞退等原因目前已离开了国家工作人员岗位的人。“近亲属”按民法通则规定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关系密切的人”是一个包括范围更广的概念,不同的具体案件中的情况可能不尽相同,关键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认定,“关系”是否“密切”,主要是看双方平时的关系如何。在这个规定里,把贿赂罪的犯罪主体范围扩大了,以前,只有有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才能犯此罪,这条法律出台后,上述人员的“近亲属”和与其“关系密切的人”,他们虽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也有可能构成贿赂罪。尽管本罪主体众多,但其犯罪行为的表现或者本质是一样的,即都是通过利用影响力索取或者收受贿赂。(四)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是由故意构成,只有行为人是出于故意所实施的受贿犯罪行为才构成此罪,过失行为不构成本罪。如果非国家工作人员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为请托人谋利益,而无受贿意图,后者以“酬谢”名义将财物送至其家中,而前者并不知情,不能以利用影响力受贿论处。在实践中,行为人往往以各种巧妙手法掩盖其真实的犯罪目的,因而必须深入地加以分析判断。上述四个要件是鉴别是否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重要依据。关于本罪中“关系密切的人”、“数额较大”、“较重情节”以及“近亲属”的范围界定,相关部门正在组织研究,适时出台司法解释。四、“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受贿罪”的区别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受贿罪”的区别。刑法典第三百八十五条规定的受贿罪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行为本质,在于行为人利用自己对国家工作人员的影响力索取或者收受财物;而受贿罪一般是国家工作人员直接利用本人职务权力索取或者收受财物。二是受贿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犯罪主体,则是国家工作人员或者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与其关系密切的人,或者是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本人等非国家工作人员。其次,受贿罪的最高量刑为死刑,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量刑轻于受贿罪。判断“受贿罪”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关键看是国家工作人员本人利用自己的职权去索贿受贿,还是别人利用了他的影响力去索贿受贿。如果是前者,当以“受贿罪”论处。若是后者,当属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但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这位国家工作人员不知情,另一种是他知情。如果他不知情,行为人单独构成犯罪,即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如果他明知其近亲属或者关系密切的人利用自己的影响受贿,也未直接从中为自己谋取私利,但却对该情况的存在予以默许或者默认,而非国家工作人员认为国家工作人员不知情。在这种情形下,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实际上起到了暗中配合帮助的作用,可以考虑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片面共犯,以“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定性处罚。如果他知情,并相互“通谋”,应视为共同犯罪,那么罪名很可能就是受贿罪了。举例说:比如,李某只是一名普通市民,没有什么职务,但他是某主任的老同学,而且二人曾经是一块长大的朋友。这一点,某主任的不少下属都清楚。现在,李某通过那些“下属”给别人办了不少事,得到了请托人的好处费,且数额和情节足够严重。如果李某的行为某主任知晓,并相互“通谋”,那就成为共犯,可能构成受贿罪;如果李某的行为某主任全然不知,就可能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若李某的行为某主任予以默许或者默认,但未直接从中谋取私利,而李某认为某主任不知情,这种情形下,李某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某主任实际上起到了暗中配合帮助的作用,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片面共犯,可以“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定性处罚。当然,相关反贪腐部门和机关在对受贿类犯罪进行惩处时,应以对法律高度负责的精神,在可能的条件下,首先应该尽量查清国家工作人员与关系密切人之间是否存在“通谋”等情况;在不能确定有“通谋”的情况下,才可以对有关人员单独以本罪论处。不能不问不查国家工作人员在案件中所扮演的角色,而简单地将罪责归于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影响力受贿了事。由于该罪主体涉及范围广泛,因此司法实践中应特别注意保障人权,应坚持罪刑法定、罪责自负等刑法基本原则,不能株连无辜。 五、确立“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积极作用其一,有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对于腐败人员的定罪量刑将更加易于操作,为司法机关处理相应案件时有章可循。其二,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树立良好的社会荣辱观。在实际生活中,有些人习惯于以影响力去为自己、为他人谋取利益,这种借影响力生财谋利的做法,一般不被认为是违法乱纪行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确立,肃清了人们的善美观,让人们清醒认识到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社会倡导和法律所不容。其三,为腐败官员敲响了警钟。人民赋予的权力不但自己不能滥用,而且应该防止权力的影响被滥用,特别是防止权力的影响被别人滥用。当这种警惕的心理存在时,对待权力就会更加谨慎。很大程度上将阻止“权力期权化”和“权力寻租”等隐蔽腐败行为的发生。因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确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将对权力产生有效的约束,让权力在更为规范的轨道上运行,让腐败分子乱了阵营、无路可逃,使得我国贿赂犯罪的刑事法网进一步严密,也扩大了贿赂犯罪圈,加大了对贿赂犯罪的惩治力度
利用影响力贿赂罪立案标准 (四)
答法律主观: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立案标准是:受贿数额达到3万元的;受贿数额达到1万元:多次索贿的、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损失的、为他人谋取职务提拔调整的、造成经济损失数额在五十万元不满一百万元的。
法律客观:
1、利用影响力受贿数额在三万元的,应予以立案追诉。 2、利用影响力受贿数额在一万元不满三万元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以立案追诉: (1)曾因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受过党纪、行政处分的; (2)曾因故意犯罪受过刑事追究的; (3)赃款赃物用于非法活动的; (4)拒不交待赃款赃物去向或者拒不配合追缴工作,致使无法追缴的; (5)造成恶劣影响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6)多次索贿的; (7)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损失的; (8)为他人谋取职务提拔、调整的。
利用有影响力的人贿赂罪 (五)
答法律主观:
我国《刑法》中所规定的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包括有: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主观方面应当是直接故意;侵犯的客体主要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客观方面则为人利用其对国家工作人员的“影响力”,行为人直接对国家工作人员产生影响,使其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行为。
法律客观: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条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在经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行贿论处。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
从上文内容中,大家可以学到很多关于利用影响力贿赂罪构成要件的信息。了解完这些知识和信息,维格律网希望你能更进一步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