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
- 共同犯罪的基本定义
- 甲乙构成共同犯罪的判定条件
本文分为以下多个解答,欢迎阅读:
甲乙构成共同犯罪吗

导语
在法律领域中,共同犯罪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概念。它关乎到对犯罪行为的认定和处罚,也直接影响到涉案人员的权益。甲乙二人是否构成共同犯罪,这一问题不仅涉及法律的严谨逻辑,还关乎公平正义的实现。本文将深入探讨甲乙构成共同犯罪的相关法律知识,通过具体案例和法律规定,为您揭示这一法律问题的本质和内涵。
共同犯罪的基本定义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共同故意犯罪。这一定义包含了两个核心要素:一是共同的犯罪行为,即两人或多人共同实施了某一犯罪行为;二是共同的犯罪故意,即各犯罪人主观上存在共同的犯罪意图。只有当这两个要素同时具备时,才能构成共同犯罪。
甲乙构成共同犯罪的判定条件
在判断甲乙是否构成共同犯罪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共同的犯罪行为:甲乙两人是否共同参与了某一犯罪行为的实施。这要求两人在行为上具有协同性,即共同为犯罪行为做出了贡献。
2. 共同的犯罪故意:甲乙两人在主观上是否存在共同的犯罪意图。
- 1、关于共同犯罪的判断,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2、共同犯罪中过限行为如何定罪
甲乙构成共同犯罪吗的相关问答
关于共同犯罪的判断,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一)
优质回答【答案】:A, B, D
【考点】共同犯罪的成立
【解析】共同犯罪的数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即就犯同一罪达成合意。例如共同决定故意杀人。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可能存在各种非典型形态。这些非典型形态也构成共同犯罪。(1)原本打算犯同一罪,实行时犯的也是同一罪。但各人分别具有不同的加重情节或者减轻情节。例如选项A由于二人有犯抢劫罪的共同故意,所以仍然构成抢劫罪的共犯。但是,对甲应该适用入户抢劫的法定刑,对乙则适用普通抢劫的法定刑。(2)原本打算犯同一罪,但在实行中实行犯超出了共同故意,又犯了别的罪,或者在犯同一罪的过程中发生了转化,变成了别的罪。前者如甲乙共谋盗窃。由甲在外望风,乙人室盗窃。但乙不仅实施了盗窃,还对失主实施了强奸行为。后者如乙入室盗窃时,被失主发现,乙将失主打成重伤,转化成抢劫罪(即选项B)。甲在门外,对此一无所知。这两种情况都叫实行犯过限。对此的处理方式是一样的:二人在相同的犯意内成立共犯,对于超出共同犯意的部分,甲不承担责任。此即部分犯罪共同说。(3)原本打算犯同一罪,但在实行中实行犯没有犯预谋的那么重的罪。例如,甲乙共谋杀死丙,由乙负责实施。到了现场,乙刺了丙一刀(伤在胳膊上,有少量出血)后,看丙实在可怜,就动了恻隐之心,收起杀人之念,离开现场。丙构成轻伤。这种情况称为实行不足。实行不足,是指共同犯罪人实施了不能达到共同犯罪所预谋的行为。此时,二人仍然在相同的部分成立共同犯罪。故,甲乙仍然成立故意杀人罪的共同犯罪,但甲是犯罪未遂,乙是犯罪中止。(4)甲以为乙要犯较重的罪而提供帮助,但乙其实只想犯较轻的罪,但重罪能够包容轻罪。例如选项C。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在轻罪的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所以,选项C是错误的,丙对钱某造成的伤害结果要承担责任。选项D考查的是脱离共犯的情况。丁与孙某虽然达成了盗窃的合意,并且实施了帮助行为,但他在犯罪实施前又有效撤回了自己的帮助行为,所以不必为孙某的盗车结果承担责任。综上,选项A、B、D正确,选项C错误。
共同犯罪中过限行为如何定罪 (二)
优质回答一、实行过限在构成上的特征,实行过限指共同犯罪中实行犯实施了超出共同犯罪故意的行为。在共同实行犯的情况下,甲乙二人共同实行犯罪,如果甲实施了超出共同故意范围的犯罪行为,对此甲本人对过限行为承担刑事责任。认定一个行为是否构成实行过限,最主要的是要确定共同犯罪的故意的范围。行为人不但明知自己的行为危害社会,也都知道是在和别人一道实施这一行为;其次,所有行为人的主观意向具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的表现,就是他们的主观意向都是朝着同一个特定的犯罪事实或结果展开,共同故意的一致性联系在实际上往往存在程度上或表现形式上的差异,但并不影响共同故意的存在。二、共同实行犯中实行过限的认定,在认定共同犯罪中的实行过限的时候,要把实行过限与临时起意的共同犯罪行为加以区别。所谓共同犯罪过程中临时起意的共同犯罪行为,是指共同犯罪人共谋犯甲罪,但在实行甲罪的过程中又临时起意,共犯乙罪,在这种情况下,乙罪虽然是超出了前罪共谋范围而形成的新罪,但却是各共同犯罪人共同实行的,因此不存在实行过限的问题。但如果共同实行犯中的某一个实行犯临时起意实施了超出共谋范围的犯罪行为,则应分别不同情况得出不同的结论。一是其他共同犯罪人对超出共同故意的犯罪根本不知情,这种情况就谈不上对该犯罪行为具有罪过,因此该犯罪行为属于实行过限。二是其他共同犯罪人知情,这表明对该犯罪行为是容忍的,主观上对超出共同故意范围的犯罪行为有认识,尽管没有亲自实行,也应对该罪承担责任。三、实行过限的处理,实行过限只能由过限行为人本人承担责任,其他共同犯罪人则不应为此负责。因为每个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责任都是以其所实施的犯罪具备故意为前提的,实行过限行为不包括在共同故意之内,所以某个或某些共同犯罪人的过限行为与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行为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就没有使其他共同犯罪人对过限行为的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的主观和客观基础。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十五条共同犯罪是指二人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通过上文,我们已经深刻的认识了甲乙两个被告人,其中一个人可能被判死刑,已是从犯,并知道它的解决措施,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就不会惊慌失措了。如果你还需要更多的信息了解,可以看看维格律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