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释期的定义与意义
- 假释期的适用条件与程序
本文目录导航:
假释期

假释期的定义与意义
假释期
假释期,即假释的考验期,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罪犯,在执行一定刑期后,因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且不致再危害社会,被附条件地提前释放,并在监外执行剩余刑期的阶段。这一阶段不仅是对罪犯改造成果的检验,也是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重要过渡。
假释期的适用条件与程序
适用条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需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需实际执行十三年,且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危险的,方可适用假释。同时,假释的决定还需考虑罪犯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确保不会对社区造成不良影响。
申请程序
假释的申请程序复杂而严谨,涉及多个环节的审核与评估。首先,由分监区人民警察集体研究提出提请假释建议,经监区长办公会议审核同意后,报送监狱刑罚执行部门审查。监狱刑罚执行部门需对提交的材料进行全面审查,并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对罪犯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进行调查评估。之后,由监狱减刑假释评审委员会进行
刑法规定假释的考验期是多久 (一)
最佳答案有期徒刑罪犯和无期徒刑罪犯都有可能被假释,对于不同的犯罪分子,在适用假释的时候考验期限不同。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的刑期;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10年。假释考验期限,从假释之日起计算。
一、刑法规定假释的考验期是多久
假释考验期分为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两种。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的刑期;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10年。假释考验期限,从假释之日起计算。
《刑法》第81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假释。”
据此,所谓假释,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罚之后,如果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司法机关可以附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的刑罚制度。
二、假释考验期期满后应该如何处理
根据《刑法》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其假释的考验期为原判刑罚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即宣告假释时原判刑罚的剩余时期。有期徒刑罪犯的假释考验期为没有执行完的刑期,无期徒刑罪犯的假释考验期为十年。被假释的罪犯在假释考验期内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依法撤消假释,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对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刑法第八十六条规定的情形,假释考验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并公开予以宣告。
《刑法》第八十六条规定: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应当撤销假释,依照本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
在假释考验期限内,发现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假释,依照本法第七十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
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
根据规定,假释只适用于已经执行一部分刑罚的犯罪分子。原则上,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需要其已经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若是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则要求实际执行十三年,才有可能适用假释。不过,若是犯罪分子有特殊情况,在经过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之后,那么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假释期是什么意思 (二)
最佳答案法律分析:假释期的意思就是指对符合假释条件的人决定假释的期间,也是指假释考验期。法律规定,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十年。假释考验期限,从假释之日起计算。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八十一条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无侍笑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贺州的影响。
第八十二条 对于犯罪分子的假释,依照本法第七十九条规定的程序进行。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假释。
第八十三条 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十年。
假释考验期限,从假释之日起计算。
第八十四条 被宣告假释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二)按照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假释期犯罪如何判刑 (三)
最佳答案假释期犯新罪的判刑规定如下:
撤销假释:犯罪分子在假释期间犯新罪的,应当首先撤销其假释。
数罪并罚: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后,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法律规定进行数罪并罚。
刑罚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数罪并罚时,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具体刑期的决定还需考虑前罪未执行的刑罚长度和后罪所判刑罚的严重程度。刑罚种类执行:若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拘役的,执行有期徒刑;若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管制,或者拘役和管制的,有期徒刑、拘役执行完毕后,管制仍须执行。对于附加刑,种类相同的合并执行,种类不同的分别执行。
法律依据:规定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九条、第七十一条以及第八十六条等相关条款。
假释的时间一般是多长啊 (四)
最佳答案假释的时间因刑种不同而有所差异。对于有期徒刑而言,假释考验期限是未执行完毕的刑期。而对于无期徒刑,则假释考验期限固定为10年。这些规定确保了假释制度的有效实施,体现了法律的公平与公正。
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根据剩余刑期确定,意味着在服刑期间表现良好且符合假释条件的罪犯,可以在剩余刑期结束后被假释。而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10年,则是一种更为严格的规定,旨在确保罪犯经过长时间的改造和教育后,再给予重新融入社会的机会。
在实际操作中,法院会综合考虑罪犯的犯罪情节、服刑表现以及社会危害性等因素,来决定是否准予假释。同时,假释考验期内,罪犯仍需遵守一定的规定,如定期报到、接受监管等,以确保社会安全。
总的来说,假释制度的设定旨在给予符合条件的罪犯重新开始的机会,同时也保证了社会安全。通过这种方式,法律既体现了对犯罪行为的惩罚,又展现了对人的改过自新的宽容。
此外,假释考验期限的设定也考虑到了罪犯的改造和适应社会的时间,使得他们能够在适当的时机回归社会,减少重新犯罪的可能性。这一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实现刑罚的目的,即惩罚与改造相结合,达到预防犯罪的效果。
了解了上面的内容,相信你已经知道在面对假释时,你应该怎么做了。如果你还需要更深入的认识,可以看看维格律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