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处罚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其实施机关与立案依据备受关注。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主要包括行政机关、法律授权实施行政处罚的组织,以及受委托实施行政处罚的组织。这些机关在立案时,必须依据明确的违法嫌疑人、确定的违法事实及属于本

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立案依据?

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立案依据?

优质回答现阶段我国法律规定越来越全面,对于行政处罚方面的法律法规也越来越完善。但是很多人对于行政处罚并不了解,他不同于治安处罚和刑事处罚,所以很多人在面对行政处罚时容易搞混。那么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有哪些立案条件?下面就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有哪些立案条件的问题进行解释。

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有哪些立案条件

立案的条件

《行政处罚法》第三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并由行政机关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实施。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

结合《行政处罚法》和《建设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的相关条文来看,立案的条件,一是发现违法行为;二是执法机关认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

第一个条件“发现违法行为”其发现的来源可以是:检查中发现、群众举报、控告、上级交办、下级报办、其它部门移交及违法嫌疑人主动交代等;这里的“违法行为”不是指已经过法定程序确认的违法行为,只要求简单的符合违法行为构成要件即可,包括有明确的涉嫌违法嫌疑人、有客观的违法事实及初步的证据资料等。

第二个条件“应当给予行政处罚”,应理解为首先违法行为属于本行政机关的管辖范围,包括地域管辖范围、职权管辖范围、级别管辖范围;其次,对该违法行为,如果一旦查证属实,应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及制裁后果(即有违则,有相应的法则)。

总结起来,立案的具体可操作的条件有:

1)有明确的违法嫌疑人;

2)有确定的违法事实(包括初步证据和可能违反的法律条款);

3)属于本行政机关的管辖范围。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立案的程序

立案是行政处罚的一般程序的第一个步骤, 一般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自收到投诉、申诉、举报、其他机关移送、上级机关交办的材料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予以核查,并决定是否立案;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至十五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对于不予立案的投诉、举报、申诉,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人批准后,由办案机构将结果告知具名的投诉人、申诉人、举报人。

行政案件的立案程序是如何规定的?

优质回答行政诉讼法中去找,立案並不复杂,难点是要符合立案条件。

人们很难接受与已学知识和经验相左的信息或观念,因为一个人所学的知识和观念都是经过反复筛选的。维格律网关于行政案件立案标准介绍就到这里,希望能帮你解决当下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