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赤霉病麦中毒下列说法是正确—麦类赤霉病

关于赤霉病麦中毒下列说法是正确—麦类赤霉病

### 麦类赤霉病与赤霉病麦中毒的正确认知

一、麦类赤霉病的概述

赤霉病的定义与流行

麦类赤霉病是一种严重影响小麦、大麦等麦类作物产量的病害,尤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如皖南山区、安徽沿江圩区等地流行频繁。该病害主要由禾谷镰刀菌等镰孢属真菌引起,可导致作物减产五成。赤霉病不仅影响作物产量,更因其产生的毒素而威胁人畜健康。

赤霉病的症状与危害

赤霉病主要表现为苗枯、秆腐、穗腐三种症状,其中穗腐危害最大。受害麦株会出现黄褐色水浸状腐烂,生长衰弱甚至枯死。穗腐部位在湿度大时能长出粉红色菌丝体,导致籽粒不实或干瘪。此外,病菌还能在病残体上以腐生的方式越夏、越冬,继续侵染其他作物。

二、赤霉病麦中毒的认知

赤霉病麦中毒的病原学

赤霉病麦中毒的病原为镰刀菌属真菌,其中禾谷镰刀菌占主导地位。这些真菌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会在麦类作物上繁殖并产生毒素。已知能引起麦类或玉米赤霉病的镰刀菌可产生两大类霉菌毒素,一类是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具有致呕吐作用;另一类是具有雌性激素作用的玉米赤霉烯酮类。赤霉病麦中毒主要由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所致。

中毒症状与表现

赤霉病麦中毒起病急,症状轻,病程短,可自愈。中毒者初起会出现胃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随后可能出现头晕、头痛、无力、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老、幼、体弱者或进食量大者症状可能较重,形似醉酒,故称“醉谷病”。但停食病麦后,一般1~2天即可恢复,且尚未发现死亡病例。

毒素的稳定性与处理

赤霉病菌产生的毒素,如DON,具有耐高温的特性,常规的烹饪方法无法有效破坏。此外,用碱处理后也不能完全破坏毒素的毒性。虽然碾磨去皮能去除部分毒素,但由于毒素可能深入麦粒内部,因此不能完全去除。

三、总结

麦类赤霉病是一种严重影响麦类作物产量的病害,同时其产生的毒素还威胁着人畜健康。赤霉病麦中毒起病急、病程短,但症状较轻,且可自愈。然而,由于赤霉病菌产生的毒素耐高温、耐碱处理,因此预防赤霉病麦中毒的关键在于加强田间管理,推广抗病品种,及时收获并干燥存储,以及避免食用感染严重的病麦。

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麦类赤霉病的发生率和危害程度,保障粮食安全和人类健康。

人天天都会学到一点东西,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从上文的内容,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关于赤霉病麦中毒下列说法是正确。如需更深入了解,可以看看维格律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