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校园投毒案

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校园投毒案

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校园投毒案,这起事件不仅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校园安全、学生心理健康以及危险化学品管理的深刻反思。以下是对该案件的详细介绍与分析。

案件背景与经过

2007年5月底至6月初,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机电系材料专业的三名大一学生牛某、李某、石某相继出现胸闷、胃疼、恶心呕吐等症状。经过多方求治,最终在石家庄市中医院被初步诊断为重金属铊中毒。随后,这一诊断得到了北京疾控中心的确认。这一事件迅速引起了学校、警方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投毒者与动机

经过警方的缜密侦查,犯罪嫌疑人常宇庆(化名)很快被锁定并抓获。常宇庆与三名受害者同为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的学生,且为同班同学。据常宇庆交代,他因性格内向,对三名受害者平时经常一起玩耍而不理睬自己心存不满,认为他们歧视自己,遂怀恨在心,决定投毒泄愤。5月22日,常宇庆以非法手段从外地获取了250克剧毒物质硝酸铊,并于5月29日下午用注射器分别向三名受害者的茶杯中注入硝酸铊,导致他们中毒。

案件调查与处理

案件发生后,中国矿业大学迅速会同徐州疾控中心和徐州市公安局对学校食堂进行了全面布控和检查,但并未发现食堂食物被铊污染。警方通过对三名受害者

关于珍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演讲求背景音乐 (一)

安全演讲稿

-------扬起学生生命的风帆 守望一片安全的蓝天

新年的钟声早已敲响,红旗下的花朵正在绽放,怎样才能让孩子在校园中平安地走过花季?怎样才能让我们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大地苏醒,春风又绿。我们要把平安的种子撒播进自己的心田。当它发芽开花、长成参天大树,我们必将收获更多的祥和、幸福和安宁。

一个和谐温馨、安定有序的校园,不只是传播知识的殿堂,还应该成为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乐园。校园安全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关系到老师能否在一个宁静、安全的环境中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和造就各种人才。关系到家庭和社会对学校的信任,它是学校管理的底线,是学校发展中的支点,忽视学生生命安全无异于犯罪,必须采取有效得力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把保障校园安全放在首位,我们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构建和谐校园成为现实。

校园安全问题涉及面广,交通安全、学生的心理健康安全、饮食饮水卫生安全、消防安全、校舍安全、设备设施安全、危险品管理安全、内部保卫安全、师生各类活动安全、校园施工安全等都是我们工作的要点。在学校以学生为本,尽一切努力作好学校安全工作的同时,全社会都有责任,用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的下一代,校园安全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长和社会的责任,无论是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校门外的安全,还是媒体宣传方面等教应齐抓共管,共同做好学生安全保护工作。

谁都知道,教育劳动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劳动,不论是劳动对象,还是劳动手段直到劳动产品,都是“人”,因此,离开了“人”的生命和生存来讲校园安全只能是一句空话,校园安全关系到学生身心健康,关系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5年全国中小学生非常死亡人数达1.44万,每天有近40名学生死于非命,一个时期以来,校园安全事故频频发生,资料显示,安全事故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的最大杀手。从层出不穷的车祸事故和踩踏事件,从锅炉爆炸事件到饮食饮水中毒事件,无一不是死伤无数,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与数据怎能不叫人心痛震惊,想相那些如流星般陨落的鲜活的生命和天真的容颜,又怎能不叫人扼腕叹息。这些血的教训对我们来说是刻骨铭心的,反映了我们学校的安全防范意识还不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薄弱,暴露出我们在学校管理工作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漏洞和薄弱环节。

李岚清同志曾讲过一段话:“每见到一份事故报告,都要引起我一阵阵心痛,尽管许多事故最终都能依法查处并追究责任,但人死不能复生,亡羊补牢,毕竟为时已晚,人死了,还谈什么教书育人?生命不保,何谈教育?”在交通、治安、食品和卫生等许多方面的社会管理还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变化的今天,作为人群比较集中又都是未成年人的中小学及幼儿园,为学生撑起一片安全的蓝天,就是政府、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神对的职责和崇高的使命。

所幸的是,从上至下,安全意识正渗透我们的思想,很多学校已从实际行动中在加强安全教育防范意识,积极开展各类有关校园安全的宣传活动,并在全国范围掀起“事事讲安全,人人重平安”的高潮。

教师向你们提出要求:

1、我们要认真学习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遵守交通规则,加强安全意识,树立交通安全文明公德;

2、当我们徒步行走于人来车往的马路时,请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在马路上嬉戏打闹;

3、当我们时马路时,多一份谦让与耐心,不闯红灯,走人行横道,绝不能为贪一时之快,横穿马路;

4、严禁12周岁以下的学生骑自行车。放学回家一定要排好路队。

5、严禁放烟花爆竹,观看时也要注意自己的安全。

6、禁止到江、河、湖、水库等水域玩耍。

7、不准到“三室二厅”的地方;在活动时,要选择安全的活动场所。

8、不吃三无食物,注意个人卫生和习惯的养成。

教育必须以安全为发展基础,有安全才能学校的稳定和学校的和谐,有安全才有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安全工作重如泰山,安全工作人人有责,安全工作任重而道远。

生命的颜色是那样五彩缤纷,如歌的岁月在吟诵青春,让我们一起“关注安全——珍爱生命”。

大学生犯罪反思 (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社会环境竞争日趋激烈,在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参数之一。近年来,关于高校大学生群体由于人际沟通问题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愈发严重,“复旦研究生黄洋疑遭室友饮水机投毒身亡”案件再一次引发了我们对高等教育体制的思考。 一、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及现状分析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在社会互动中不断变化着的,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也不断随之变化。沟通指将某一信息(或意思)传递给客体或对象,以期取得客体作出相应反应效果的过程,即信息交流。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较以前相比,复杂性、广泛性增大,各种心理需求也随之扩大,人际沟通能力缺失对于大学生可能会造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影响身心健康。 从1994年清华大学朱令铊中毒案,到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事件,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到最近的复旦研究生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因琐事发生口角致一人死亡……这些案件无一不反映出大学生因人际沟通能力缺失引发的社会问题。今年1月,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新闻专业学生针对大学生寝室关系,在华中师范大学等12所高校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仅43%的大学生对寝室关系表示满意。调查发现,容易引发寝室矛盾的原因主要是性格、生活习惯以及沟通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中国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郑晓边表示,一些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是近年来高校死伤事件频频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际沟通是社会服务的基本要求,信息社会的沟通需要,事业成功的重要艺术,社会服务的必备素质,有利于充实自我,包装自我,完善自我,服务自我,实现自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里提出,人际沟通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共处。校园死伤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缺乏有效的理解和沟通,都是导致惨案发生的原因。马加爵惨案的发生贫困不是直接的原因,与他人沟通不良导致精神孤独,自我封闭以至于最后漠视个体生命的存在才是深层次原因。 二、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一项调查显示,40%的大学新生、50%的毕业生有不同的心理问题,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是四大主因。 所谓沟通的障碍,就是信息沟通不通畅,因为信息必须与接受者所知道的范围相关联,如此才可能使信息为接受者所了解。引起沟通障碍的因素有移情(同理心)、控制程度、自我表露、信任程度等其他因素,如生理、情绪、智力、社会、感觉与态度、目标以及性格因素。调查表明,在当前的大学生人际沟通过程中,明显存在着社交回避、社交焦虑、愤世嫉俗、自我中心等问题。在社交回避与社交焦虑这个问题中,大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表现得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加突出,原因是生活环境的不同、接受信息量的差异。沟通心理压力增大,嫉妒心理的破坏效应也增加了人际沟通成本。所以,大学生的人际沟通障碍,信息不通畅是表象,根本原因还是一个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划分为四个层次。从社会层面说,不同的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在校园层面看来,大学生在人际认知上的偏差及处理人际关系技能的缺失是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的内在根本原因。复旦投毒案中,学校主要偏重于对学生遵守纪律和制度方面的管理,而对于学生之间在人际关系方面出现的问题并不重视。在家庭层面看来,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和父母应激方式异常也会导致子女人际关系不良。在个体层面,个体的认知、情感、性格等主观因素影响了个体对别人的认识。 三、建立有效沟通人际关系的理论方法及实践意义. 相互作用分析(Translational.analysis,TA)作为一种人格理论与治疗方法,从人格与心理治疗的视角对人际交往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伯恩认为,人格结构的PAC分析理论包括父母(parent)意识、成人(adult)意识、儿童(child)意识三部分,分别代表3种心理状态:父母意识特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特征)、成人意识特征(以客观和理智的行为为特征)、儿童意识特征(像婴儿般冲动)。人们在相互交往中都要表现出某种人格特征的某种心理状态,通过按照对方期望作出反应,即可以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然而交往中出乎对方期望,容易导致友好关系的中断。由此可见,成人心理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因此,其实践意义有以下三点: (一)完善人格,以成人心理处理人际交往问题是成功人际交往的重要条件。人格特质的完善是三种心理状态的平衡。强化成人意识特征的主导地位,在成人心理状态的调节下,适时、合理地采用不同的心理状态处理实际问题。

校园投毒案发生的多不多 (三)

您好!多和少是相对而言的。如果从严格的意义上看校园投毒案,应该说已经够多了。

近20年来,我国发生过多起校园投毒案,除了朱令铊中毒案外,1997年和2007年,又发生了两起校园投毒致铊中毒案。其中,清华女生朱令,终身致残,而此案至今未破。

清华女生“铊”中毒案

朱令铊中毒事件是指中国北京清华大学1992级化学系女生朱令在1994年11月底出现铊中毒症状,最后得助于互联网才得到确诊和救治的事件。这是中国首次大规模利用互联网进行国际远程医疗的尝试。由于本案历时十多年一直未能侦破,此案引发媒体与网络的报道和外界的关注与讨论。

朱令,清华大学物化2班学生,1973年出生在北京,1992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和仪器分析专业。1994年冬和1995年春(约3月份)至少两次摄入致死剂量重金属铊盐;第二次中毒后昏迷多日,几近植物人,1995年5月经对症治疗后得救,但因为误诊时间过长、治疗中的失误,肌体受到严重损伤,并因输血感染丙型肝炎,这个曾获全国高校艺术表演独奏组二等奖的清华大学的才女、北京市游泳二级运动员,因离奇的铊中毒事件,导致她全身瘫痪、100%伤残、大脑迟钝。

铊盐无色无味溶于水,只要微量就可使人中毒,这种毒直接伤害人的神经系统。

北京大学“铊”投毒案

1997年5月,北京大学发生全国第二起“铊”投毒案件。犯罪嫌疑人王晓龙很快被公安局扣押。

此案受害人江林、陆晨光,系北京大学化学系1994级的男生,犯罪嫌疑人王晓龙与江林同班不同寝室;与陆晨光同寝室不同班。王晓龙曾交待,过去江林与他关系好,后来却不理他了,所以投毒。为实验投毒量,他把陆晨光当做实验对象,也投了毒。

王交待了投毒的一些情况后,医院对两名受害人及时用了解药,方转危为安。

中国矿业大学校园投毒案

2007年5月,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学生常宇庆,因对几名同学有意见,决定报复他们。他看到小说中主人公投铊致人中毒的情节后,便决定模仿。常宇庆从网上搜索到销售硝酸铊的信息,假冒同学王某的名字多次与卖家联系。

5月28日,卖家收到钱后,便把铊制成230克硝酸铊晶体,通过快递公司给“王某”寄去,常宇庆借了王某的身份证取回硝酸铊。

5月29日,常宇庆趁同学上课时,将两勺硝酸铊溶入矿泉水中,并使用注射器,分别向3名同学的茶杯中各注入2ml,致使他们中毒。发生铊中毒后,3名中毒学生经过救治康复。

人际关系占大学生心理咨询“大头”,专家指出——

“晒”和“争”让大学缺失温情

1994年清华大学铊中毒事件,如今复旦又现饮用水投毒事件。记者采访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主任李正云、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叶斌。两位教授表示,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大头”,极端个案只是极少数,但过度竞争、文化差异、生活习惯不同、缺乏包容等却导致学生之间矛盾不断。

室友相处 每学期都有学生求助

“老师,你能不能帮我跟辅导员说说让我换个寝室?”“我是外地来的,我总感觉到他们联合起来孤立我。”……每个学期,都会有学生因为这些问题来向心理老师求助。李正云教授和叶斌教授分析,有四大原因导致大学生的寝室关系成为最微妙、最难以调和的关系之一。

第一是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冲突。高校和中学不同,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也带来各自的文化、生活习惯、行为、价值观。一些学生互相之间缺乏包容别人生活习惯的大度,互相之间就容易产生矛盾。

第二是不分城镇还是农村,不论南方还是北方,学生们都感觉到个人的独立空间变小甚至没有了。同时分工打扫卫生要么不愿意,要么很勉强,这些看似细小的生活琐事,却很容易积累成矛盾。

第三,学业压力。直研直博的名额竞争激烈,而成绩的等第也会影响自己的未来,在关键时刻矛盾也容易激化。

第四,太计较,缺乏包容心。现在一些学生来咨询时说起导致寝室关系恶化的原因,往往是一些非常细小的问题,在很多年长的人看来这些问题根本不值一提,然而一些年轻的学生却会非常在意。

“晒”和“竞争” 让大学少了温情

为什么常常是优秀学生发生意外?为什么时不时有学生在竞争过程中发生恶性事件?这固然可能有学生的个人因素,往往不是单方面的错误。但是,综观现在大学校园甚至全社会,“竞争”和“晒”无处不在。

从幼儿园开始,家长就教育孩子不能输给别人,有好机会自己要抢;中小学里,一些小学生在同学面前说自己天天看电视,但回到家就猛啃辅导书。这种竞争的文化同样出现在高校。同时,现在独生子女缺乏从小学习互相谦让的机会也是原因之一。学校、家长们也忙于教孩子学习知识,却忽视了引导孩子学会吃亏、学会包容。“晒”文化是近年来的一个新的趋势,在学校里,往往是开朗活泼、乐于奔走、善于沟通和展示自我的学生最受欢迎,但是人群中还有大量安静、内向性格的人。当前者在各种场合“暴晒”自己、享受自己快意的时候,即使无意伤害,却也很容易无形中伤害到别人。

复旦投毒案,是目前影响最大的一起校园投毒案,指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他人投毒后死亡的案件。犯罪嫌疑人林森浩是受害人黄洋的室友,投毒药品为剧毒化学品N-二甲基亚硝胺。

2014年2月18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15年1月8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维持原判: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

2015年6月26日消息:已进入最高人民法院进行死刑复核阶段的林森浩涉嫌投毒致人死亡案,也就是复旦投毒案,又现新进展。25日上午,林森浩重新委托的辩护律师谢通祥向最高法提交了7份申请。

2015年8月上旬,备受媒体关注的‘复旦投毒案“再度引起热议——被告人林森浩父亲林父请求不核准并撤销林森浩死刑,并与最高法法官为此见面了数个小时的消息引爆了舆论。

2015年12月9日,最高法已核准林森浩死刑。

2015年12月11日,林森浩因故意杀人罪被依法执行死刑。

阅读!

通过上文关于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校园投毒案的相关信息,维格律网相信你已经得到许多的启发,也明白类似这种问题的应当如何解决了,假如你要了解其它的相关信息,请点击维格律网的其他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