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气荚膜梭菌的预防 4个措施让你远离食物中毒 (一)

韩国食品和药品安全部(MFDS)近期宣布,某食品制造加工企业所售“辣椒粉”中检出“产气荚膜梭菌”致病菌含量超标,已下令停止销售并召回相关产品。那么,产气荚膜梭菌究竟为何物?我们又该如何有效预防呢?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外观粗短的大杆菌,两端钝圆,无鞭毛,带有荚膜。因其强大的糖发酵能力,能够产酸产气,因此得名。根据其产生的毒素种类和致病性,该菌被分为A、B、C、D、E、F等6个型。其中,A型产气荚膜梭菌尤其危险,其毒素可导致气性坏疽和食物中毒。而C型产气荚膜梭菌则可能引发坏死性肠炎。产气荚膜梭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人畜粪便、土壤、污水等环境中均可检测到其存在。

该菌引发的中毒事件多发生在夏、秋等气温较高的季节。中毒食物主要为鱼、肉、禽等动物性食物。中毒原因通常是由于食物加热不彻底或食用冷食导致的。中毒症状通常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包括腹痛、腹胀、水样腹泻等症状,但通常不伴随发热、恶心或呕吐。

据统计,美国每年约有25万人因产气荚膜梭菌而食物中毒,其中约10人因此死亡,经济损失高达1.2亿美元。而我国虽然相关报道较少,多为散发病例,但预防工作仍不容忽视。

为预防产气荚膜梭菌引发的食物中毒,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对食品加工和餐饮行业的监督管理,确保在屠宰、加工、运输、贮藏过程中不受该菌污染;其次,经加热处理的肉类需充分加热至熟透;此外,食物应保存在低温环境下,并尽量缩短存放时间;最后,未吃完的食物在再次食用前需彻底加热。

机会性食源病原体——产气荚膜梭菌知多少 (二)

产气荚膜梭菌,一种广泛分布的厌氧菌,能够产生多种毒素,并与多种疾病相关。这些毒素被视为其主要毒力因子。根据毒素分型方案,菌株可大致分为七种类型,每种对应常见疾病。毒素组织毒性与生物活性表列于文中。

产气荚膜梭菌引起多种疾病,包括气性坏疽、绵羊痢疾、新生儿坏死性肠炎、肠毒血症以及家禽坏死性肠炎。其中,气性坏疽主要由A型菌株引起,其临床症状包括发烧、疼痛、水肿和肌坏死,可能导致败血症和死亡。B型菌株与绵羊痢疾有关,C型菌株影响哺乳动物和人类,特别是新生儿。D型菌株引起绵羊、山羊和牛的肠毒血症和小肠结肠炎。E型菌株与禽类坏死性肠炎相关。F型菌株产生α-毒素和CPE,引发食物中毒和腹泻,并被认为是美国第二常见的食源性病原体。G型菌株是禽类坏死性肠炎的病原体。

随着抗菌药物的使用,产气荚膜梭菌菌株的抗生素耐药性增强。分子多样性研究显示,菌株遗传变异大,全基因组包含11,667个基因,12.6%为核心基因。该菌株的毒力通常由大质粒编码的毒素决定,且这些质粒与可动遗传因子密切相关。一个菌株最多携带三种不同的毒素质粒,单个质粒最多携带三种毒素基因。系统发育研究揭示了五个稳定系统群,系统群I主要涉及人类食源性疾病,表现出独特的基因组特征。

产气荚膜梭菌在公众健康领域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其遗传多样性、生理学以及不断增强的抗生素耐药性都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建立疾病预防信息管理平台,包括微生物组疗法、疫苗和噬菌体疗法等,对于预防和控制这类病原体至关重要。通过分子生物学工具深入研究产气荚膜梭菌基因组,将有助于推动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促进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主要有哪些? (三)

(1)沙门菌:是引起食物中毒最多见的一种细菌,爱在肉食中捣乱。

(2)葡萄球菌:多存在于人和动物的化脓性感染处。

(3)肉毒梭菌:这种细菌不喜欢氧,它产生的毒素毒性极强,多见于罐头、腊肠、臭豆腐等食品。

(4)椰毒假单胞菌:多见于酵米面、银耳等食品中。

(5)副溶血性弧菌:喜欢在不成不淡的地方,特别钟爱海产品。

(6)李斯特菌:这种细菌不怕冷,即使在冰箱里也能作怪。

(7)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家族成员很多,人吃了它,就好像“拉痢疾”一样。

(8)蜡样芽胞杆菌:爱躲在剩菜、剩饭中放毒,还不产生难闻的气味,让人不容易发觉它。

(9)产气荚膜梭菌:常在人和牲畜的粪便中,外面裹着芽胞,不怕热。

(10)志贺菌:是“拉痢疾”的元凶之一。

产气荚膜梭菌? (四)

产气荚膜梭菌广泛分布于人畜粪便、土壤、污水等外环境中。

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节。中毒食品多为生畜肉、禽肉、鱼及其它蛋白性食品。

(1) 毒性:

产气荚膜梭菌产生的的肠毒素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因素。被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的食物即使在烹调加热后,其芽孢仍可在较高温度、长时间贮存的过程中生长、繁殖,随食物进入肠道并产生肠毒素而引起中毒。加工后的食品在较高温度下长时间的缓慢冷却,而食用前没有再加热是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

(2)中毒表现:

进食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的食物后8~24小时出现腹痛和腹泻。症状轻微。除老幼体弱者外,一般预后良好。

(3)紧急处理:

注意休息。一般无须特殊治疗。腹泻严重者,可口服糖盐水。

(4)中毒预防:

肉类食品要彻底加热,食用前再加热是预防产气荚膜梭菌食物中毒的重要措施。煮熟的肉类食品应快速降温,低温贮存,存放时间应尽量缩短。

梭菌属产气荚膜梭菌 (五)

梭菌属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关键的病原菌,尤其在引起人类气性坏疽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以下是关于梭菌属产气荚膜梭菌的详细解答:形态特点:菌体尺寸在×微米之间,没有鞭毛,且包裹着荚膜。芽孢呈椭圆形,通常位于菌体一端。菌落特征:作为严格的厌氧菌,其菌落直径在2~5毫米之间,在血琼脂平板上会产生溶血圈。发酵能力:糖发酵能力极强,会产生酸和气体,尤其在牛乳培养基中会表现出强烈的发酵现象。毒素与致病性:产生多种毒性物质,损伤细胞膜、血管内皮细胞,导致糖类分解和细胞坏死,进而引发组织水肿、充气等病理变化。根据毒素种类和致病性,被分为A、B、C、D、E、F六个类型。部分菌株还会产生肠毒素,引发食物中毒。生存环境:广泛存在于土壤、人体和动物肠道中,通常通过深度创伤进入人体并引发感染。引发疾病:除了在人类中引起气性坏疽,还能引起动物特定的疾病,例如羔羊痢疾、羔羊、牛犊、仔猪、家兔和雏鸡的坏死性肠炎等。

想要成长,必定会经过生活的残酷洗礼,我们能做的只是杯打倒后重新站起来前进。上面关于产气荚膜梭菌食物中毒治疗的信息了解不少了,维格律网希望你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