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定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 (一)

贡献者回答依据201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需满足以下条件:首先,防卫行为必须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个人或他人的权益免受不法侵害;其次,必须有不法侵害行为实际发生;第三,防卫行为必须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第四,防卫行为必须直接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最后,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重大损害。
防卫过当是指正当防卫行为超出了法律规定的范围,从而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的规定,对于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行为,采取防卫行为导致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需要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的界定关乎公民在紧急情况下的权益保护。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准确把握正当防卫的界限,既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又防止滥用防卫权,是法律适用中的重要问题。法律的规定既体现了对公民个人安全的保护,也要求公民在行使防卫权时遵循一定的限制。
对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法律鼓励并保护公民采取适当措施进行防卫。然而,当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时,即构成防卫过当,此时需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这一规定旨在平衡个人权益保护与社会秩序维护之间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正当防卫的适用具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并非所有面对不法侵害的行为都能被视为正当防卫。因此,在面对紧急情况时,公民应当冷静判断,合理行使防卫权,确保自身行为符合法律要求。
一般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是怎样的? (二)
贡献者回答1、必须是为了保卫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利。2、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行为而进行的防卫。3、必须是针对实施不法侵害行为的人进行防卫。4、必须是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时候,提前实施的行为是假想防卫。5、正当防卫不能超越一定限度,否则是防卫过当,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 一、一般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是怎样的
《刑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了正当防卫的概念: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应该符合以下条件:
(1)必须是为了保卫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利,才能实施正当防卫。在这一行为中,防卫目的的正义性是正当防卫首要条件,特别要注意的是,出于保护非法利益的目的而实施的“防卫”不是正当防卫;如果以引诱的手段故意激怒他人袭击自己,打死打伤他人的不是正当防卫;赌博犯罪时,为保护赌资而将另外抢劫赃物的罪犯打死打伤的行为也不是正当防卫;
(2)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行为而进行的防卫。也就是说,当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受到非法侵害时才能采取防卫行为。尤其要指出的是,对合法行为不能进行防卫。如司法机关逮捕人犯、执行搜查任务时,拒捕、拒查者或第三者进行的反抗,不叫正当防卫;
(3)必须是针对实施不法侵害行为的人进行防卫。对实施不法行为者的亲属或其他人进行报复的行为不是正当防卫;
(4)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行为进行的防卫。对还没有开始或已经停止的不法侵害不能进行防卫。如抢劫犯正在抢劫,被抢劫的人和群众可以防卫。如果抢劫者已被群众抓住,这时就不能以正当防卫的理由对其继续打击,而应扭送公安机关;
(5)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二、正当防卫会判刑吗
《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任何权利都不能滥用,正当防卫权更是如此。公民遇到不法侵害,具备条件的应当优先选择报警,通过公安机关解决矛盾、防范侵害,尽可能理性平和解决争端,避免滥用武力,共同培育和谐良好的社会风尚。若确实需要采取正当防卫措施,也要注意防卫措施的强度与侵害的程度不能相差悬殊,否则的话可能成立防卫过当,需要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怎样判断 (三)
贡献者回答正当防卫的判断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正当防卫的前提是存在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这种侵害可以是针对人身的,也可以是针对财产的。如果不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那么就不能构成正当防卫。
防卫行为具有必要性:防卫行为必须是必要的,即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且无法通过其他方式避免的情况下,才能采取防卫行为。如果可以通过逃跑、报警等方式避免侵害,那么就不应采取防卫行为。
防卫行为具有相当性:防卫行为应当在必要限度内进行,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重大损害。也就是说,防卫行为的强度应当与不法侵害的强度相适应,不能过度防卫。
防卫意图的正当性:防卫人必须具有正当的防卫意图,即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如果防卫人主观上具有伤害对方的恶意,那么就不能构成正当防卫。
时间上的紧迫性:正当防卫必须是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时实施,如果侵害行为已经结束或者尚未开始,那么就不能实施正当防卫。
综上所述,判断正当防卫需要综合考虑不法侵害的存在、防卫行为的必要性、相当性、防卫意图的正当性以及时间上的紧迫性等因素。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同时,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种权利,但也需要公民在行使这种权利时保持冷静和理智,避免过度防卫或滥用防卫权。
最新法律正当防卫怎么判定 (四)
贡献者回答最新法律中正当防卫的判定主要基于以下五点:
针对不法侵害:正当防卫必须针对实际存在的不法侵害,这些侵害可能针对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等权利。
时机要求:防卫行为必须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时候实施。如果侵害已经停止或尚未开始,则不构成正当防卫。
针对不法侵害人:防卫行为应直接针对不法侵害人,而不能针对无关的第三者。
必要限度:防卫行为不能超出必要限度,必须是合理且必要的,与不法侵害相适应。过度防卫可能构成犯罪。
主观意图:防卫人需有防卫不法侵害的意图,即主观上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而采取防卫行为。
判定正当防卫时还需考虑以下因素:
侵害的性质、手段、强度等。防卫的时机、手段、强度以及造成的损害后果等。
注意避免以下常见误区:
打架斗殴时,一方先动手,后动手者反击通常不构成正当防卫。对于公安人员依法进行的逮捕、拘留等行为,嫌疑人不可据此实行所谓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判定需结合案件事实与法律规定。在实际应用中,建议咨询专业律师或法律机构以获取准确指导。
看完本文,相信你已经得到了很多的感悟,也明白跟怎么判正当防卫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了,如果需要了解其他的相关信息,请点击维格律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