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法律历史上,确实存在着一些跨越时代的案件侦破奇迹。众人或许好奇,是否有在民国时期遗留多年的命案,在新中国成立后得以水落石出?答案是肯定的。那些尘封已久的卷宗,在建国后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和侦查技术的进步,逐渐迎来了揭开真相的一刻。这些案件的破获,不仅为受害者及其家属带来了迟到的正义,也成为了中国司法发展历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笔。

有没有在民国时期遗留多年的命案在建国后破案? (一)

有没有在民国时期遗留多年的命案在建国后破案?

优质回答有。民国时期发生的一起离奇的命案,案发于天津,至今已经历经百年,但是在建国后才被破案。

这起案件的始末是这样的:民国末年,社会动荡,各地治安案件频发。 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落后,很多案件都成为难解之谜。 不过,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再奇怪的案件,通常都会留下蛛丝马迹。 这起案件的受害者是一位富家太太,名叫王莲英。 据说,她在被害后,身体被肢解,并被抛弃在天津郊外的一个乱葬岗中。 但是,凶手一直没有被抓获。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最终将其绳之以法。

这起案件之所以被世人称为千古奇案,并不是因为它跨越新旧两个社会,也不是由于凶手的惨无人道,而是因为该案的成功侦破,多亏了一只猫。 据说,当时有一只流浪猫误入了乱葬岗,一些刑侦专家认为,这只猫或许与命案有关,于是开始调查这只猫的来历。 最终,他们发现,这只猫竟然是王莲英家的宠物,而且,在案发当晚,这只猫曾经出现在案发现场附近。 经过进一步的调查,警方最终确定了凶手的身份,并将其抓获。

这起案件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是它留下的谜团至今仍然没有被解开。 不过,这也证明了,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是永远不会缺席。

你如何理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及其民主输出? (二)

优质回答首先楼主,你会说出“西方资本主义民丵主”这个词,说明你的脑海中有一些固有的偏见,我建议你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先把这些偏见放在一边。

近代民丵主是怎么起源的,这段历史很多人懂得比我多,我们简单说,首先是欧洲文艺复兴和随之而来的启蒙运动把平等自由博爱的思想散播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去,从而转变了整个欧洲民众的思维方式,而历史上的很多大变革之所以会产生就是因为全体民众作为一个整体产生了一种新的思想。(这点你可以去看看《乌合之众》这本书)。然而,由于刚开始传统的封建势力非常强大,整个社会没有另一股力量能与之抗衡,所以就算民众已经有了人人生而平等的观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也只能继续忍受这种压迫。可是,随着航海时代的来临和工业革丵命的开始,一些人迅速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掌握了大量社会资源,形成了一股新的力量,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资产阶级,这个阶级的人们在经济成功后发现传统封建势力对自己有很大的威胁(说白了就是一个不受制约的国王或是领主要杀了你抢你的钱是很好找借口的),所以这一阶级开始了长久的斗争,逐渐形成了一股能制衡王权的政治力量,制衡体系一出现,民丵主的萌芽就出现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民丵主之所以出现,首先是因为人们认识到自己和别人是平等的,自己理应是生而自由的。但是,人们又发现自己的自由在强权(个人或是群体拥有绝对权力都有可能导致暴政)的面前是如此脆弱,以至于如果自己无法在社会决策中发出自己的声音的话自己的自由会很快被以各种借口剥夺掉。这点在美国建国初期表现的最为明显,由于美国的早期移民都是深受欧洲启蒙思想影响,并且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在欧洲因为种种原因受到不公正对待才跑到新大陆去的,所以他们对自己的自由格外敏感,独立战争结束后由于当心大政府会损害自由,有整整11年美国都没有中央政府,各州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下。直到1787年由于国内外各种事务所迫,各州才派出代表参与费城制宪会议,在成立联邦政府的同时通过复杂的分权制衡体系确保政府的每一个分支都没有办法一家独大。这种民丵主体制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行政效率无法保证,但是却可以最大限度保证公民的自由。

同时我们也会注意到,民丵主国家基本都是采用代议制的,也就是由一群一群有同样利益诉求的人分别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下院,再由一些社会地位、受教育水平和资历较高的人组成上院来共同构成立法分支。而不是像古希腊城邦那样实行全民的直接民丵主。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防止出现法国大革丵命初期那样由于民众的短视和易冲动、易被煽动而导致的混乱,从而出现民粹主义和“群体的暴政”。我引用一句林达说的话,文化大革丵命那样的“大民丵主”一来,少数人的自由不就无法保证了吗。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你口中的“西方资本主义民丵主”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人们当心自己宝贵但是脆弱的自由会被剥夺,尽管民丵主体制有它的弊端,但是在保护每一个具体的人民的权利这方面上,我引用丘吉尔说的一句话:除了那些已经被实施过的制度以外,人类发明的社会制度中最糟糕的就是民丵主制度了。包括上个世纪美国出现麦卡锡主义也就是因为共产主义这种新事物让美国人对自己已经习惯了的自由的生活方式会遭到威胁十分当心,失去了理智的辨别的能力,再加上政客的刻意煽动导致的情绪失控。这种观念发展到现在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产生了一种叫新保守主义的思潮,新保守主义者从自由非常脆弱出发,认为美国应该通过对外输出民丵主来确保自己国家的民丵主体系不被外来力量摧毁,这种思想肯定是有双面性的,它在民众中的传播与扩散也是美国在过去几年里不断对外发动战争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李自成是谁 (三)

优质回答李自成(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原名鸿基。称帝时以李继迁为太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 童年时给地主牧羊(一说家中非常富裕),曾为银川驿卒。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八年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

李自成

赞同,声望日高。次年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十一年在潼关战败,仅率刘宗敏等十余人,隐伏商雒丛山中(在豫陕边区)。次年出山再起。 十三年又在巴西鱼腹山(腹一作复)被困,以五十骑突围,进入河南。其时中原灾荒严重,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散布“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在 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由于起义军领袖犯了胜利时骄傲的错误,迫害吴三桂的家属。逼反吴三桂,满洲贵族入关,联合进攻农民军。他迎战失利,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永昌二年(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考察地形,李自成神秘消失,李自成余部降清后,又反清,继续抗清斗争。

编辑本段生平

李自成,万历三十四年(1606)八月出生。 自成出生在米脂河西200里的李继迁寨,距他的老家长峁鄢60多里(两地现均为横山地)。李自成的祖籍是米脂县李家站,在米脂县殿市镇有个村落,名叫李继迁村,当地人也叫做李家站,村里的人代代口口相传,是李继迁的后人。

李自成先祖由甘肃太安迁入陕西省米脂县李家站(西夏李继迁兵站)居住.其祖父李海因生活所逼,迁至原米脂地长峁村(现属横山县).人们所说李自成“生在李继迁寨,长在长峁村”,即指的是这段事。《米脂县· 李自成族裔考》中记载到:"自成籍本县太安里二甲,世居北乡,距城七十里海会寺沟之李家站。" 《米脂县志》记载:“米脂李姓,分太安里二甲李氏和永和石楼李氏。一支是太安里二甲,李自成家庭属太安里二甲,明代前由甘肃太安里迁徙来。而另一支李氏是由山西永和石楼县迁移到米脂的,二支李氏不属于同宗同室。太安里二甲的李氏,是一大族,遍及米脂城乡各处。” 李自成家庭属太安里二甲,明代前由甘肃太安里迁徙来到李家站。而这个李家站正是当年党项拓跋平夏部从甘肃东迁后居住的地方。编辑本段兵变

李自成少年喜好枪马棍棒。父亲死后他去了明朝负责传递朝廷公文的驿站当驿卒。明朝末年的驿站制度有很多弊端,明思宗在崇祯元年(1628年)驿站进行了改革,精简驿站。李自成因丢失公文被裁撤,失业回家,并欠了债。同年冬季,李自成因缴不起举人艾诏的欠债,被艾举人告到米脂县衙。县令晏子宾将他“械而游于市,将置至死”,后由亲友救出后,年底,杀死债主艾诏,接着,因妻子韩金儿和村上名叫盖虎的通奸,李自成又杀了妻子。两条人命在身,官府不能不问,吃官司不能不死,于是就同侄儿李过于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到甘肃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投军。当时,杨肇基任甘州总兵,王国任参将。李自成不久便被王国提升为军中的把总。同年在榆中(今甘肃兰州榆中县)因欠饷问题杀死参将王国和当地县令,发动兵变。编辑本段征战

崇祯三年(1630),李自成率众投农民军首领不沾泥,继投高迎祥,号八队闯将。 六年,在农民军首领王自用病卒后,收其遗部2万余人。后与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等合兵,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杀其部将杨遇春,随后转战山西,陕西各地。 七年,连克陕西澄城,甘肃乾州(今乾县)等地,后于高陵,富平间为明总兵左光先击败。 八年,与各路农民军首领聚会河南荥阳(一说无此会),共商分兵定向之策。遂转战江北,河南,又入陕西,在宁州(今甘肃宁县)击杀明副总兵艾万年等。旋在真宁(今正宁西南)再败明军,迫总兵曹文诏自杀。 九年,在高迎祥被俘杀后,被推为闯王。领众“以走致敌”,采取声东击西,避实

李自成

击虚的战法,连下阶州(今甘肃武都),陇州(今陕西陇县),宁羌(今宁强)。旋兵分三路入川,于昭化(今广元西南),剑州(今剑阁),绵州(今绵阳)屡败明军,击杀明总兵侯良柱。 十年冬,围攻成都多日未克,后折师梓潼迎战明总兵左光先,曹变蛟失利。遂分道返陕,移师潼关,遭明军伏击,将卒伤亡散失甚众,率部将刘宗敏,田见秀等18骑隐伏于陕西商,洛山中。不久,亲赴谷城(今属湖北),获取为明廷招抚的张献忠资助。 十二年,与复起的张献忠合兵破竹溪,移师截断明军粮道。后协助罗汝才于香油坪击败明总兵杨世恩部。 十三年,为明总兵左良玉败于房县,重入河南,破永宁(今洛宁),斩万安王朱采。与当地农民军首领一斗谷合兵,众至数十万,攻克宜阳。进至卢氏,得牛金星,宁献策,用为谋士。纳李岩均田免赋建策,深得民众拥护,有歌谣“迎闯王,不纳粮”(《明史李自成传》)。 十四年春,移师围洛阳,得守军策应破城,执杀福王朱常洵。旋挥师围开封,数攻不克,南走邓州,与脱离张献忠的罗汝才合兵,众号百万。后乘明军四路向河南新蔡,项城调集,遣精兵于途中伏击,致明军阵乱败逃,执杀明总督傅宗龙于项城 1634年后金军第二次入塞。1635年高迎祥、张献忠、老回回、罗汝才、革里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横天王、混十万、过天星、九条龙、顺天王等十三家七十二营起义军在河南召开“荥阳大会”,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方略。会后高迎祥、张献忠率部攻下南直隶凤阳,掘明皇室的祖坟,焚毁朱元璋曾经出家的“皇觉寺”,杀宦官六十多人,斩中都守将朱国相。张献忠与李自成不合,乃分军东走。

1636年后金改清。清军第三次入塞。高迎祥进攻西安时兵败被陕西巡抚孙传庭杀。李自成便被推为“闯王”,继续征战四川、甘肃、陕西一带。 崇祯十年(1637年),杨嗣昌会兵10万,增饷280万,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策略,限制起义军的流动性,各个击破,最后歼灭。此举在二年内颇见成效。张献忠兵败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关南原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被击溃,带着刘宗敏等残部17人躲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崇祯十一年(1638年)八月,清兵从青口山(今河北迂安东北)、墙子岭(今北京密云东北)两路毁墙入关,发动了第四次入关作战。杨嗣昌为贯彻其“安内方可攘外”的战略,力主与清议和,但遭到宣大总督、勤王兵总指挥卢象升的激烈反对。崇祯和战不定调洪承畴等人东去勤王,李自成竟大难不死。编辑本段称王

1639年张献忠在谷城(位于湖北襄樊)重新起义,李自成从商洛山中率数千人马杀出。1640年李自成趁明军主力在四川追剿张献忠之际入河南,收留饥民,郑廉在《豫变纪略》载李自成大赈饥民的盛况:“向之朽贯红粟,贼乃藉之,以出示开仓而赈饥民。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自此李自成军队发展到数万,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即民歌之“迎闯王,不纳粮。”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日(1641年1月)攻克洛阳,杀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从后园弄出几头鹿,与福王的肉一起共煮,名为“福禄宴”[1],与将士们共享。称“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之后在一年半之内三围省城开封未果,最后一次1642年黄河决堤冲毁开封。先后杀死陕西总督傅宗龙、汪乔年。10月在河南郏县败明陕西巡抚孙传庭。与此同时明朝对清朝战事不利,3月,洪承畴降清。11月,清军第五次入塞,深入山东,掠走36万人。

1643年1月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3月,杀与之合军的农民领袖罗汝才。4月杀叛将袁时中。5月张献忠克武昌建立“大西”政权。10月,李自成攻破潼关,杀死督师孙传庭,占领陕西全省。1644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以李继迁为太祖,建国号“大顺”。编辑本段入京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东征北京,突破宁武关,杀守关总兵周遇吉,攻克太原、大同、宣府等地,明朝官吏姜瑞、王承胤纷纷来降,又连下居庸关、昌平,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监曹化淳率先打开外城西侧的广甯门,农民军由此进入今复兴门南郊一带。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祯秘密谈判。据《小腆纪年附考》卷4载,李自成提出的条件为:“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双方谈判破裂。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率军,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李自成下令予以“礼葬”,在东华门外设厂公祭,后移入佛寺。二十七日,葬于田贵妃墓中。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封宫女窦美仪为妃。大顺军进城之初京城秩序尚好,店铺营业如常。但从二十七日起,大顺军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规定助饷额为“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2],刘宗敏制作了五千具夹棍,“木皆生棱,用钉相连,以夹人无不骨碎。”[3]城中恐怖气氛逐渐凝重,人心惶惶,“凡拷夹百官,大抵家资万金者,过逼二三万,数稍不满,再行严比,夹打炮烙,备极惨毒,不死不休”[4],谈迁《枣林杂俎》称死者有1600余人。李自成手下士卒抢掠,臣将骄奢,“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5]。四月十四日,西长安街出现告示:“明朝天数未尽,人思效忠,定于本月二十日立东宫为皇帝,改元义兴元年。”十三日,由李自成亲率十万大军奔赴山海关征讨吴三桂。

据说李自成进北京后,从宫中搜出内帑“银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十?)两,镌有永乐字”(《明季北略》卷二十)。时人许重熙在《明季甲乙两年汇略》借谈迁之口谓曰:“损其奇零,即可代两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括,海内骚然,而扃钥如故,岂先帝未睹遗籍耶?不胜追慨矣。”但可信度并不高。计六奇认为:“予谓果有如此多金,须骡马一千八百五十万方可载之,即循环交负,亦非计月可毕,则知斯言未可信。”据梁方仲估计,1390年至1486年,中国国内白银总产量只有三千万两上下。明亡前,虽有大量白银流入,但也只有四千五百万两。编辑本段覆灭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与驻守山海关将领吴三桂进行一片石战役。战至四月二十二日,吴军渐渐不支。吴三桂乃降于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两军联手击溃李自成,主将刘宗敏受伤令撤退。二十六日李自成逃到京城,仅三万余人,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怒杀吴三桂家大小34口,次日逃往西安,由山西、河南两路彻退。临行前火烧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筑,七月渡黄河败归西安,不久,弃西安,经蓝田,商州,走武关。由于南明弘光帝朝廷的建立和大顺军的节节败退,很多投降大顺的原明朝将领复投南明或清朝,李自成于是疑心日盛,终于妄杀李岩等人,致使人心离散。 顺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清军出击潼关,大顺军列阵迎战,清军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达,坚守不战。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以红衣大炮攻破潼关,李自成采避战的方式流窜,经襄阳入湖北,试图与武昌的明朝总兵左良玉联合抗清,左良玉东进南京去南明朝廷“清君侧”征讨马士英病死途中。4月李自成入武昌,但被清军一击即溃。5月在江西再败,于1645年神秘消失。编辑本段民族相关

《明史》卷三○九《李自成传》:"李自成,米脂人,世居怀远堡李继迁寨。" 《明史》卷三○九《李自成传》“自成为人高颧深,鸱目曷鼻" 李自成两次称帝都以李继迁为太祖 第一次称王于西安 《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七 : "十七年正月庚寅朔,自成称王于西安,僭国号曰大顺,改元永昌 ,改名自晟。追尊其曾祖以下,加谥号,以李继迁为太祖。设天佑殿大学士。” 第二次称王于北京武英殿 《鹿樵纪闻》:李自成以李继迁为太祖 甲午申刻,传示次日郊天即位,亦多束驮金帛,纷纷而去。乙酉,僭即帝位于武英殿,以李继迁为太祖,追尊七代考妣皆为帝后,立妻高氏为皇后,使牛金星代行郊天礼。 大顺永昌元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顺农民政权后,曾创立了一些礼仪制,主要是结合历代朝廷和自身党项民族的生活礼节,使其礼仪大气而庄重大方. 李自成修改明朝礼仪制度 《明季北略》:李自成改制度 “明朝制度,任意纷更 又四月初一日,改大明门为大顺门,颁发冠服,大僚则加雉尾于冠服,方领,又收各牙牌,自务明光安令成字”《甲申纪事》:“衣服尚蓝,故军中俱穿蓝,官帽亦用蓝。《定思小纪》“然明代官制大半更革,……服色尚深蓝,俱刊定成。 李自成以李继迁为太祖,结合西夏国制,制定一系列制度 《爝火录》:追尊其曾祖以下加谥号,以李继迁为太祖。设天佑殿大学士,牛金星为之。更六部为六政府,设尚书、侍郎等官。改文选司为文谕院,主事曰从政。改翰林院曰弘文馆,裁革詹事府。改中书曰书写房。国子监设三堂,革去祭酒,以司业为学正,学录博士为左右。改御史曰直指、给事中曰给谏、通政司曰知政司、尚宝司曰尚契司。大常、鸿胪,俱属礼政府。太仆寺曰验马寺,布政司曰统会可。巡抚曰节度使,按察曰防御使。府曰尹,州曰牧,县曰令。守备曰守领,把总曰守旅。改印曰契,一云大篆曰符、小篆曰契)。公服领尚方,以云为级,一品云一、九品云九。大僚冠加雉羽,带用犀银黑角三等 李自成第十五代孙,中国明史研究会会员李志强:"李自成是西夏王李元昊之后,是党项民族拓跋氏,至今,闯王后裔仍保持原有民族特性、相貌和习俗,这对研究西夏及党项民族有着极其重要的考证作用"。太平村李自成后裔至今仍保持原民族的特性、相貌和"秃发"习俗,尤其一些老人仍在保持着和当初建立西夏王朝主体民族党项人的"秃发"习俗,村里的人大多体格强壮,力气大,男丁习武之风较为普遍。 西夏专家唐荣尧先生苦心研究西夏党项民族已有近十年的历史,他跑遍了大西北党项民族、羌族人的发源地和隐居地。从高原到盆地,从沙漠到草地,行程数万公里。爬过雪山,走过草地;上过青藏高原,去过尼泊尔山区;在唐荣尧先生的研究中,确认李自成是西夏党项民族,在西夏研究中已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李自成》的作者教授历史学家姚雪垠到李继迁寨考察过,在他的历史名著《李自成》一书中(第四卷第十六章),这样写道:"李自成骑马走进皇城以后,几年来要取代明朝的梦想今日实现,一时志得意满,心花怒放,此时此刻,在马上他甚至想到他日后的勋业应该同唐太宗媲美。相隔七百年,他又建立了四海统一的李氏皇朝,比他祖先所建的西夏国要强大得多,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如今他已经破了北京,不久将平定 江南,统一宇内,李继迁传到李元昊,又传到他身上,才真正使李氏发扬光大。" 历史教研员纪连海:"因为我们都知道李自成不是汉人,李自成是党项羌族人。"“可以肯定的是,出生于陕西米脂双泉里李继迁寨(今属横山)的李自成的祖先应该是党项羌族人——也就是说,李自成应该是党项羌族人的后代 。" 陕西历史研究所专家李登弟和米脂县李自成纪念馆原馆长申长明:"在陕西省延安市富县太平村发现整理的《李自成家谱》表明,李自成是西夏国王李元昊的后代,系党项族。" 著名作家丁玲:找到了祖先党项人的感觉才有了写作上的突破 丁玲家珍藏的龙凤双耳玉扁壶、童子驭鱼玉雕及玉琮、玉耳杯等数件宫廷器物。丁玲的几位叔伯兄弟讲:“他们是李自成的后人”。丁玲生前也曾说过:事实就是如此嘛。1939年,身置陕北的丁玲对斯诺夫人说:“来这儿以前,我总是睡不着,可是现在睡得很香甜,也变胖了,莎菲的浪漫气息已成枯死在书页间的明日黄花,在这里找到了祖先党项人的感觉,有了写作上的突破。 李健侯在《永昌演义》说:自成定都西安后,首先“追王其先代,以李继迁为不祧之祖”。 米脂李自成研究会成员,政协委员高埃飞在<《李自成——党项羌人后裔》:李自成拿下西安,建立大顺王朝后,把西夏太祖李继迁立为不祧之祖,这也是个不争的事实。李继迁寨现称李继先。我以为是李继迁的后人们出于对祖先的尊重、爱戴和纪念,不愿直呼其名而取其谐音,或者直接承认其为自己的先祖才这样命名的。总之,此地的李氏族人可以肯定是党项羌人的后裔。也就是说,李自成的祖上无疑是党项羌人。 历史教授作家姚雪垠著的《李自成》第四卷 第十六章:①西夏国――我国古代一支少数民族名叫党项,属于羌族。党项人以姓氏分为许多部落,拓跋一支势力较强,唐末居住于今宁夏、陕、甘边区及与内蒙古接壤一带。其部落首领拓跋思恭,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军有功,受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夏国公,赐姓李氏。传了七代到李继迁,自称夏国王。李继迁的孙子李元昊,于 1038年称帝,建立西夏国。西夏传国将近二百年,于1227年为蒙古所灭,西北地区的党项人士也与汉族同化。李自成是米脂县的李继迁寨人,称李继迁为始祖,听以他虽系汉族,却是西夏国的羌族后裔。

李自成漫画(7张)

李自成画像(8张)编辑本段殉难杂说

李自成遇难湖北通山县九宫山,在前几年召开的全国李自成学术讨论会上就已被专家们所确认。但是,李自成究竟是怎样死的,却一直有争论。《明史·李自成传》也无法搞清其殉难经过。近年来,李自成殉难经过有以下几种说法: 自缢说 自缢者自尽也,自己上吊而死。其根据是清军统帅阿济格向朝廷的奏报,奏报中说:“……自成窜走时,携随身步卒仅二十人,为村民所困,不得脱,遂自缢死。”但是后人认为,李自成久经沙场,果敢坚强,绝无自杀之可能。而且阿济格的说法,并非亲眼所见,故真实性甚低。 战死说 《通山县志》中的记载为:“九伯聚众杀贼首于小源口”;而《程氏宗谱》却是这样记载的:“剿闯贼李延于牛迹岭下”;没有一个地方明确指出,程九伯的确杀死了李自成,而只是说杀死了李延。那么李延又究竟是谁?李延和李自成又可能是什么关系?他们会不会是同一个人呢? 然而,在查阅了《米脂县志》《延安府志》等李自成家乡的史料后,发现记载李自成乳名和名字说法很多,却唯独没有延字。 误死说 误死即误伤致死。清初吴伟业《绥寇纪略》中说:李自成率二十骑到九宫山,他让将士留在山下,自己上山拜谒元帝庙。当地村民“疑以为劫盗”,在李自成跪拜元帝像时,被村民在身后用荷锸击伤头部,李自成当即昏倒“不能起”。这时村民一拥而上,“碎其首”而亡。村民搜其钱物时,发现“金印”,方知道杀错了人,“大骇,从山后逃去”。 搏斗死说 康熙年间费密撰写的《荒书》中说:“李自成率十八骑,由通山过九宫山岭”时,山民“闻有贼至,群登山击石,将十八骑打败。”李自成一人和山民程九伯赤手搏斗,程九伯不是对手,被李自成摔倒在地,并骑在程九伯身上,“抽刀欲杀之”。但刀被血渍又渗人泥浆;一时没拔出。正在这时,程九伯外甥金某,从背后以铲猛击李自成头部,即刻而亡。 夹山寺禅隐说 观点:1981年,湖南石门夹山寺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人员发现墓主人奉天玉和尚违背僧规,按俗礼下葬,而葬俗又与本地葬俗不同,最后通过种种物证认为奉天玉和尚很可能便是李自成。 但疑点十分明显:在奉天玉夹山出家的历史中,奉天玉和尚与当地官员交往密切,而李自成“陕北口音,四十岁多一点,一只眼睛瞎了”的相貌特征相当明显,很容易暴露身份,这显然与他的身份有些不符。 青城归隐说 李自成亲族提出的观点 在青城镇苇茨湾村李文生家发现了一本抄修于康熙三年(1664年)的《李氏家谱》。经过考察研究,得出全新结论,李自成兵败后,化装为和尚投靠其在榆中青城的叔父李斌,晚年的李自成就生活在附近的深山大沟里,并葬于龙头堡子山下编辑本段李自成墓

李自成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下牛迹岭。李自成(1606一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本名鸿基,陕西省米脂人。据记载,大顺永昌二年(1645年)初夏,他由武昌挥师东下南京,因形势逆转,征途受阻,即取道九宫山转战江西,不意在山下李家铺突遭清军袭击,仓促突围,单骑误入葫芦槽,被小源口寨勇头目程九伯杀害,遂葬于此。建国后曾多次维修,并增建了拱桥、层台、花坛、墓碑、陈列馆、休息厅等附属建筑。墓碑上书“李自成之墓”系郭沫若所题,墓后高处耸立着下马亭,附近还有落印荡、激战坡等遗址。 南虹桥在通城县城东南16公里鲤港河上。因形若长虹坐落塘湖之南而名。清咸丰七年(1857年)建,为邑中著名石桥之一。青石叠砌,五拱并置,长40米,高5米,宽5米,设计大方,结构坚实,卓跞宏伟。经历百余年风雨,迄今依然如故。碧波荡漾,夹岸树木,烟霞掩映,异景别趣。编辑本段李自成行宫

位于米脂县城北的盘龙山上。明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在西安建大顺国后,遂命人在这里修建了行宫和祖墓,山名也是因此而来。行宫构思精巧,造型别致,主要建筑有乐楼、梅花亭、捧圣楼、玉皇阁、庆祥殿和北庆宫等,是陕北别具一格的宫殿园林旅游区。行宫内还设有米脂妇女革命史迹展。 近年来,当地政府对行宫进行了修葺,恢复了原来规模和景观,并建立李自成纪念馆介绍其生平事迹,正殿中安放着李自成的玻璃钢铸像。 交通:从榆林乘车到米脂即可,行程约 2小时,车费6元左右(单程)。

秦朝的名人故事 (四)

优质回答秦朝(前221年-前207年)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享国十五年。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上废分封行郡县,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盘点一下,中国秦朝时期十大知名人物,我们一起来看看呗!

注:本排名为非正式的排名,仅供参考。

十、秦二世嬴胡亥(前230年—前207年,在位时间前209年—前207年),也称二世皇帝。是秦始皇第二十六子(最小的儿子)、太子嬴扶苏的弟弟。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途中时,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逼死哥哥扶苏当上秦朝的二世皇帝。秦二世即位后,宦官赵高掌实权,并逼死李斯。在埋葬秦始皇时把全部工匠封死在了陵墓里。秦朝的-激起了前209年的陈胜、吴广起义。前207年被赵高逼 ,时年24岁。以平民之礼葬。

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30~前207),秦朝第二代皇帝。始皇少子。早年曾从中车府令赵高学习狱法。秦始皇三十七年(前 210)始皇帝病死,胡亥在赵高和丞相李斯的扶植下,得立为太子,并承袭帝位,称二世皇帝。胡亥即位后,下令秦始皇后宫无子者皆令从死,又将营造骊山墓地下机 的工匠都活埋在墓中。他怕诸公子和大臣不服,于是与赵高密谋,更为法律,诛杀诸公子、公主二十余人和秦始皇亲信大臣蒙恬、蒙毅等,株连者不可胜数。其后,诛罚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胡亥又承袭始皇弊政,继续修治阿房宫等,并征调材士五万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当食者多,遂下调郡县,以此赋敛越重,戍徭无已。二世元年(前 209)七月,征发闾左戍边,终于激发了陈胜、吴广起义,反秦斗争随即席卷关东地区。秦二世变本加厉,行督责于群臣,以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于是刑者相半于道,死人堆积于市。又听信赵高谗言,诛杀左丞相李斯,迫使右丞相冯去疾和将军冯劫 。随即,任赵高为中丞相,听其专擅朝政,致使众叛亲离。二世三年七月,章邯、王离率领的秦军主力投降项羽,刘邦(见汉高祖刘邦)带领的起义军,攻下武关。赵高恐诛罚及身,与其婿咸阳令阎乐合谋,乘二世斋于望夷宫,诈诏发兵围宫,劫令二世 。以平民之礼葬。

九、蒙恬(约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齐国(今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秦朝著名将领,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中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

相传毛笔是蒙恬发明的,因此,旧时制笔行业中,蒙恬被供奉为行业祖师爷,被誉为“笔祖”。

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破齐国,拜为内史。秦统一后,其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后率军修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构成防御镇守北方,匈奴慑其威猛,不敢再犯。

公元前210年,胡亥即位后,赐死蒙氏兄弟,蒙恬吞药自杀。

八、赵高(?-前207年),嬴姓,赵氏。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

赵高十分勤奋,还精通法律,秦始皇听说之后就将赵高立为了中车府令,负责掌管皇帝的车架,赵高后来还被派去教导胡亥判案断狱。后来在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在南巡途中病倒,于是就下遗诏令扶苏为帝,但是当时掌管皇帝书信的赵高与扶苏不和,于是就藏下信件,与李斯一起将与自己更亲近的胡亥扶上了帝位,并趁机除掉了扶苏等人。

胡亥在登上帝位后就过起了极尽豪奢的生活,不久就在赵高的哄骗之下将权柄交给了赵高,赵高手中的权利越来越大,野心也越来越大,甚至盯上了丞相的位置。在赵高的干涉下,李斯与胡亥的矛盾也越来越大,最后李斯被赵高害死,赵高也成功当上了丞相。

指鹿为马:赵高当上宰相后就渐渐不将胡亥放在眼中了,有一次赵高牵了一头鹿要献给胡亥,却声称献了一匹马,胡亥看见后说:“这明明是鹿,怎么能说是马呢”赵高于是问其他大臣是鹿还是马,大家有说鹿的也有说马的,这让胡亥以为自己精神出现了问题,于是就外出修养,赵高就趁机将那些坚持说“鹿”的人都处死了。

赵高是怎么死的:赵高在逼死了胡亥后本想自己登基,但是无人认可,于是就只好将玉玺传给了子婴,而公子婴在之前就见识了赵高的罪行,于是与身边人商议要除掉赵高。正好赵高要公子婴斋戒五日后即位,于是时间到了之后子婴就推说自己生病,赵高只好自己去请,等赵高到了子婴宫殿后就被子婴心腹杀死了。

赵高从一名宦官起家,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顶峰,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故陆贾叹曰“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指秦朝灭亡);而《战国策》的编者刘向更是直言不讳:“秦信同姓以王,至其衰也,非易同姓也,而身死国亡。故王者之治天下在于行法,不在于信同姓。”

另外,赵高还是秦汉时期的书法大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云:“赵高作《爰历篇》,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汉、吴三朝书法家五十九人,中有赵高。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谓赵高“善大篆”。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大篆》曰:“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书。”著有《爰历篇》六章。

七、王翦简介:战国时秦国名将,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出身于世代将门,少年时喜爱兵法,青年时投入军旅。公元前235年,秦王嬴政任用王翦为大将领兵攻赵国,大败赵军,攻陷九座城池。秦王政十八年(前229),他再次奉命攻赵。赵国名将李牧领兵迎战,双方相持不下。

王翦于是一面提议言和,又一面收买赵王的宠臣郭开,施行离间之计,散布流言说李牧要降秦,使赵王撤换了李牧。三个月后,王翦发兵猛玫赵军营垒,赵军大败,赵国都城被秦军攻占,赵王当了俘虏,赵国的疆域变为秦国的邯郸郡。公元前227年,王翦领兵攻燕,在易水之西大败燕军。

燕太子使荆轲刺秦王未遂,秦王又增派大军支援王翦,秦军攻占了燕都城蓟城,燕王喜逃往辽东,燕蓟之地为秦所有。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秦国准备南下攻楚,秦将李信口称只需二十万人马就可平定楚地,但王翦却认为需要派出六十万大军。秦王认为王翦年老胆怯,未听取他的意见,派李信、蒙武率军二十万人攻楚,在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与楚军交战,秦军大败。

秦王得知攻楚失利,便亲自到频阳去访王翦,请他领兵玫楚。王翦对秦王说,大王要用臣领兵,就非派六十万大军方可,秦王立即答应。当王翦领兵出发时,秦王为他送行到灞上。王翦向秦王提出要求,请赐给他田地和房子,以作为自己养老和子孙基业。有人问王翦为何此时向秦王求赏赐?

他说,我手握重兵,此时求赏赐以表明我绝无反叛之心,可以消除秦王对我可能产生的猜疑。王翦领兵来到楚国边界,楚国组织四十万大军抗秦。王翦扎营不进,任凭楚军挑战,他坚守不肯出战。双方相持一年之久,楚将项燕松懈下来,同时楚军粮草不足,便拔营东归。

此时,王翦看准了机会,挥兵向楚军发起猛攻,楚军溃败。秦军追至蕲南(今安徽宿县东〉,全歼楚军,逼得楚将项燕自杀。淮河南北变为秦国所有。公元前223年,王翦率兵攻入楚国都城寿春(今安徽寿县),俘楚王。接着,秦军在王翦指挥下,马不停蹄地渡过长江,占领了吴越之地。

第二年,王翦便平定了楚国的属地,统一了长江流域。秦在楚地设南郡、九江郡和会稽郡。王翦得胜班师回到咸阳,秦王为他举行庆功宴会。会上王翦便向秦王要求告老还乡。此后,他便回到家乡,过着农耕生活,终老于家。王翦南征北战,为秦统一六国立下了盖世之功。现今陕西富平县道贤乡保留有王翦的墓址,后世人凭吊他为国统一所做出的贡献。

六、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 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丰邑中阳里 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 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有突出贡献。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 不事生产。历任沛县泗水亭长、 沛公、汉王。秦时因释放刑徒而亡匿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集合县中约3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 不久投奔项梁。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霸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 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西楚霸王项羽后, 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登基后一面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 又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 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 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开放汉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高祖十二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公元前195去世,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

五、李斯(?~前208年),战国末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人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少为郡吏,曾从荀卿学。战国末年入秦国,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被任命为郎。旋任长史,拜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下逐客令时,上书力谏客不可逐,为秦王。又为秦并六国谋划,建议先攻取韩国,再逐一消灭各诸侯国,完成统一大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全国后,作为廷尉奉命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等议定“皇帝”之号。后任丞相,多次随始皇帝巡行。反对淳于越分封子弟之议,主张禁私学、废《诗》、《书》、六国史记及“百家语”。又以小篆为标准,整理文字,作《仓颉篇》以为范文。

始皇帝死后,与赵高矫诏迫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劝二世更为法律,行“督责之术”,加强君权。后被赵高诬为谋反,具五刑,腰斩于咸阳市,夷三族。

四、陈胜(?—前208年),字涉,阳城人。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联合吴广率领戍卒发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市)起义,成为反抗暴秦起义的先驱;占据陈郡称王,建立张楚政权。

次年,陈胜被秦将章邯所败,为车夫庄贾所害,葬于芒砀山。从称王到兵败身亡历时六个月。死后被追谥为“隐王”,史称“楚隐王”。

三、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滑县)人。 吕不韦原为韩国的大商人,因"贩贱卖贵"而"家累千金"。一天,吕不韦贩货于赵国的邯郸,碰见秦国人质异人(后改名子楚),以为"奇货可居",就劝说子楚去结交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若借其力可以成为安国君(秦昭襄王之太子)之继承者。吕不韦资助子楚千金,使其回归秦国,又以五百金购珍宝献于安国君的宠姬华阳夫人。后来,华阳夫人果然劝安国君立子楚为嫡嗣。昭王卒,安国君立,是为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子楚立(公元前249年),是为庄襄王。庄襄王以吕不韦为丞相,封其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10万户。

战国末期,各诸侯国有喜宾客和著书立说之风。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广招天下贤士,给以厚禄,至食客3000。是时,荀子等人已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便使宾客人人各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计160篇,20余万言,号日《吕氏春秋》,亦称《吕览》。该书大约成于公元前239年,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阴阳,集先秦各派之学说,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为秦统一天下打下了思想基础。据传,该书成后悬于国都城门,悬赏纠误修订,有能增损一字者,赠予千金。可见此书之谨严。

《吕氏春秋》的价值是保留了先秦农书。该书中《上农》、《任地》、《辩土》、《审时》4篇,是专讲农业的。它不仅论述了发展农业的重要性,以及农业方面的政令,还讲了很多农业技术问题。提倡力耕疾作,精耕细作;重视农业,适令播种;加强农田管理,间苗、锄草、灭虫;实行台田,排水洗土,治理盐碱以及重视农具改革等。应视为中国现存最古的农书,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料。

秦王政(即秦始皇)立,尊母庄襄王后为太后,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政因年幼初立,一切国事皆委于吕不韦。吕不韦掌政,总揽大权,大赦罪人,用先王功臣,施德骨肉,布惠于民,广交宾客,招贤纳士,收李斯为舍人,收郑国以修水利,用蒙骜为将军出兵攻打韩、赵、魏,灭东周,取韩之成皋、荥阳,置三川郡;收魏二十城,置东郡,迁卫君角于野王(今河南沁阳市)作为附庸,拓地数千里,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但这时秦王年少,吕不韦常与太后私通。

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成年亲政的秦王政对吕不韦专断国政不满,下令将吕不韦与其家属迁蜀。不久,吕不韦饮鸩而死。

二、项羽(前232年-前202年),姬姓项氏,名籍,字羽,楚国泗水郡下相县(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秦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项羽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他先是跟随叔父项梁反抗秦朝,后破釜沉舟赢得巨鹿之战,之后攻破关中杀死秦王嬴子婴,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并自称西楚霸王,最后因为刚愎自用,在楚汉之争中败于刘邦,自刎于乌江!

1、楚将之后:司马迁史记中记载:项氏世为楚将,封于项城,故姓项氏。而项羽就是这只项氏的后代,他从小勇猛好武,不爱学习,学了兵法,但是只学个大概。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爆发,项羽在此时跟随叔父项梁发动吴中起义,反抗秦朝。前208年6月,陈胜被杀,项梁听取范增的意见,在民间找到楚怀王之孙熊心,仍立为楚怀王,同年,项梁阵亡。

2、名闻诸侯:前207年,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封项羽为鲁公,帅率兵五万前去援救赵王赵歇,在行军途中,因为宋义饮酒作乐不肯行兵而被项羽所杀,他也因此威震楚国,名闻诸侯;前206年十一月,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并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堪比杀神白起坑杀40万赵国降卒。

3、自称西楚霸王:项羽消灭秦军主力后,率军攻破关中,举办鸿门宴,火烧秦王宫,并杀死秦王嬴子婴。之后,项羽分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并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此时项羽兵强马壮,再进一步就能称霸天下,但他自恃武力,刚愎自用,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于刘邦。

4、项羽是怎么死的: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于垓下,发生“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所以项羽是自杀而死的。项羽的失败其实很简单,他跟其叔父项梁一样,屡战屡胜后骄傲自满,并且自恃武力,刚愎自用,不仅弑杀楚义帝,还猜疑亚父范增,最终被刘邦打败。项羽逃到乌江后,本可以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但他太过骄傲,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在乌江挥刀自刎!

对于项羽,中国人基本都认识,他是西楚霸王,千古第一猛将,灭掉秦朝后与汉王刘邦争夺天下,失败后在乌江自刎。项羽虽是失败者,但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极高,把他与帝王列为同一高度,清朝的李晚芳更是评价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一、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称赵政(或赵正)、祖龙、吕政,史书多作秦王政或始皇帝,出生于赵国邯郸,赵姬之子,后回到秦国,中国古代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

前247年,13岁即王位;前238年铲除嫪毐与吕不韦后开始独揽大政;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统一中国大业,建立秦朝。

秦始皇嬴政兼并了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他觉得自己的功绩比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要大,不能再用“王”的称号,应该用一个更加尊贵的称号才配得上他的功绩,就决定采用了“皇帝”的称号。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就自称是始皇帝。他还规定:子孙接替他皇位的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一直传到千世万世。

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第一位皇帝,秦庄襄王之子,十三岁即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地方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历史功绩:1.确立了中央集权的体制;2.统一文字,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3.废分封,立郡县,成为以后中国统一后管理的标准模式,历时数千年之久;4.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商业上大大便利国内交流;5.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国内交通;6.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7.修建长城……

关于胆子的大小的成语故事 (五)

优质回答1

胆小如鼠的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有一个十分胆小的人,名叫元庆和,他本来是北魏时期的官员,担任刺史一职。

一天,他的手下找到他:“大人,敌人已经攻到城下了,我们是不是要跟他们决一死战”

而他双手发抖的说道:“不,不.,,传令下去,让所有的将士放下兵器,准备投降."虽手下极力劝阻,可他好像心意已定,出城投降。

从此,他所掌管的区域全部划入了梁朝的版图。

梁武帝得知此事倍感诧异:”元庆和竟然投降,就封他为‘魏王’ 吧!

几年后北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又一次元庆和奉了梁武帝的命令,带领梁朝的将士去攻打东魏的项城。

他的士兵报告道:”报告王爷,大军已经到达项城了,听闻东魏的大军没多久也会到达那里。”

元庆和谨慎地说道:“你知道东魏的大军多少人吗”士兵信心满满地说“大约有三万人!”

元庆和如晴空霹雳一般,被彻底惊到了。神色慌张地说道:“快,,快传令下去,马上撤退。”士兵们不情愿的按照他的旨意照做了。

梁武帝得知,大怒,立刻传元庆和!骂道:“岂有此理!你这样就退兵!胆子简直小得像老鼠一样!看来,你不适合替‘朕’打天下,‘朕’要把你贬农村养猪去!成语也就由此而来了。

胆小怕事应该分为两个部分来说,“胆小”和“怕事”,“胆小”指的是一些人在遇到事情后,自己的表现,不想往前冲解决这些事情,自己往后退缩,“怕事”指的是一些人不愿意惹是生非,所以遇到事情就不会往前冲,但并不是胆小。不过,“胆小怕事”有时也会被用做褒义之用。以形容一个人不善于办事。

当一个人面对正确的,需要自己马上去面对并处理的事时,胆小怕事肯定不行。就象我们去演讲,当面对成千上万的听众,如果因为胆小,怯懦而不上台的话,毫无疑问会失去听众,失去展示自己的机会;而当面对错误的诱惑时,譬如吸毒,这种胆小反而是拒绝毒品的优良表现。

听声音

3

胆小如鼠的成语故事点评

胆小如鼠的成语故事中的元庆和十分胆小怕事,在敌人兵临城下之时,不是想方法打胜仗,而是出城投降,之后梁武帝封了他做魏王。几年后北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梁武帝的命令元庆和带领梁朝的将士去攻打东魏的项城,他却又投降了。后来梁武帝大怒,惩罚了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朋友,遇到事情千万不能学元庆和一样,遇到什么事情都觉得自己不行。什么事情都要尝试一下,有了尝试才有可能会成功。

胆大包天

极言胆子很大,不知畏惧。《快心编初集》第三回:“你胆大包天,敢在本道面前匿主出头!”欧阳予倩《荆轲》第四幕:“我虽年幼,胆大包天,小小秦庭,何足道哉!”

述补 形容胆子很大。蒙永丽《神之恶》:“……现在他们目睹一桩杀人案,尽管他们再~,仍不免受到惊吓。”△贬义。用于描写人之大胆。→胆大如斗 胆大妄为 肆无忌惮 ↔胆小如鼠 胆小怕事。也作“胆大泼天”。

接受生活中的风雨,时光匆匆流去,留下的是风雨过后的经历,那时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另一种安慰。所以遇到说明问题我们可以积极的去寻找解决的方法,时刻告诉自己没有什么难过的坎。维格律网关于项城杀人案就整理到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