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名顶替上大学犯什么罪 (一)

答冒名顶替上大学的应当构成冒名顶替罪,行为人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公务员录用资格、就业安置待遇的,应当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关于冒名顶替上大学犯什么罪的问题,下面我为您进行详细解答。
一、冒名顶替上大学犯什么罪
1、冒名顶替上大学的应当构成冒名顶替罪,行为人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公务员录用资格、就业安置待遇的,应当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八十条之二
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公务员录用资格、就业安置待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组织、指使他人实施前款行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国家工作人员有前两款行为,又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二、冒名顶替罪审查起诉的相关规定有哪些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九条 凡需要提起公诉的案件,一律由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
第一百七十条
人民检察院对于监察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依照本法和监察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查。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需要补充核实的,应当退回监察机关补充调查,必要时可以自行补充侦查。
2、对于监察机关移送起诉的已采取留置措施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对犯罪嫌疑人先行拘留,留置措施自动解除。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拘留后的十日以内作出是否逮捕、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决定。在特殊情况下,决定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人民检察院决定采取强制措施的期间不计入审查起诉期限。
第一百七十一条 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的时候,必须查明:
(一)犯罪事实、情节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犯罪性质和罪名的认定是否正确;
(二)有无遗漏罪行和其他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人;
(三)是否属于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
(四)有无附带民事诉讼;
(五)侦查活动是否合法。
第一百七十二条
人民检察院对于监察机关、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应当在一个月以内作出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十五日;犯罪嫌疑人认罪认罚,符合速裁程序适用条件的,应当在十日以内作出决定,对可能判处的有期徒刑超过一年的,可以延长至十五日。
3、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的案件,改变管辖的,从改变后的人民检察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审查起诉期限。
综上所述,在我国法律制度中是有冒名顶替罪的,而对于被冒名顶替的当事人来讲,可以要求犯罪嫌疑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因冒名顶替获得的入学资格也会被学校取消,跟冒名顶替相关的犯罪嫌疑人都会被追究法律责任。
冒名顶替上大学定啥罪 (二)
答冒名顶替上大学定啥罪介绍如下:
一、顶替别人上大学判多少年
1、顶替别人上大学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顶替别人的学籍上学涉嫌伪造国家公文罪、伪造居民身份证罪。顶替别人的学籍上学,所窃取的表面上是姓名,实际上是盗用他人身份名义,其危害性不局限姓名,而是整个身份信息。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之二
【冒名顶替罪】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公务员录用资格、就业安置待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组织、指使他人实施前款行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国家工作人员有前两款行为,又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二、冒名顶替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1、客体要件。冒名顶替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正常管理秩序,侵犯对象是他人接受的教育,工作、待遇的权利。冒名顶替是一种严重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不论是在被冒名者不知情的状态下冒名者侵害被冒名者的入学、入职、参军权利,还是被冒名者与冒名者串通进行冒名顶替行为。
2、客观要件。客观方面是行为人通过假冒他人的姓名,冒领录取通知书、伪造档案、户籍等代他人或窃取他人的利益,享受他人应当接受的教育及取得的学籍,工作,身份及待遇。如:获取被冒名人已取得的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公务员录用资格、就业安置待遇三个方面的特定资格。
3、主体要件。冒名顶替罪主体是一般主体。主要是掌握教学,学籍管理,户口管理的相关人员。
4、主观要件。冒名顶替罪主观方面是故意。
冒名顶替罪上大学触犯罪名是什么? (三)
答冒名顶替罪上大学触犯罪名是:伪造、变造国家公文、证件、印章罪。如果是我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冒名顶替上大学一般要经历获取受害者身份信息、更改顶替者户籍信息、获取受害者的档案、拦截受害者录取通知书等多个环节。这其中,核心在于伪造或变造顶替者身份信息,属于伪造、变造国家公文、证件、印章的行为,明显违法。
《刑法》第二百八十条规定,伪造、变造、买卖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在依照国家规定应当提供身份证明的活动中,使用伪造、变造的或者盗用他人的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情节严重的,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冒名顶替上大学,往往还涉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贪污腐败、滥权渎职、招收学生的徇私舞弊等。
关于滥权渎职,《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关于行贿受贿,刑法第八章也作出一系列规定。
关于招生学生的徇私舞弊,刑法第四百一十八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招收公务员、学生工作中徇私舞弊,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除了依法追究不法分子的法律责任,如何赔偿受害者,社会公众同样高度关切。
从以往案例来看,通过民事诉讼索赔,常常会遇到受害者自身损失难以量化的问题,导致相关案件的审理显得曲折复杂。
法律界人士也表示,当前针对受教育权被侵害如何赔偿,国家法律还没有具体规定。建议进一步完善、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一些专家认为,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不容侵害。有关部门应完善制度规定,冒名顶替一经查实,对受害者给予相应救济。
对于冒名顶替上大学的行为,必须迅速查明真相,依法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为受害者讨回公道,给社会一个交代。
高考及招生关系个人的前途,也关乎国家的发展,必须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坚决杜绝任何暗箱操作,此时我们如果是遇到了相关的冒名顶替的行为,一定要及时的加以举报。
被顶替上大学的人怎么办 (四)
答若被冒名顶替上大学,应立即采取措施维护自身权益,以下是具体建议:
明确法律依据:冒名顶替上大学涉嫌构成“冒名顶替罪”,侵犯了被冒名者的姓名权和受教育权。根据《刑法》,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最高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民法典》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被冒名顶替者有权要求停止侵害、赔偿损失、消除影响、精神损害赔偿、赔礼道歉等。选择处理方式:一是与侵权者协商,提出维权要求并争取达成赔偿协议;二是向学校和负有责任的教育主管部门反映情况,要求处理;三是证据确凿时,可直接提起诉讼,要求冒名顶替者、学校等相关责任方赔偿损失。若证据不足,可先尝试协商或向相关部门反映以获取更多支持。具体操作方法:协商时,准备好身份证、学籍证明、冒名顶替者信息等证据材料,与侵权者面对面沟通并明确诉求。向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反映时,提交详细说明情况的书面材料并提供证据,同时保持沟通了解进展。提起诉讼则需咨询专业律师,了解流程和风险,准备好起诉状、证据材料等向法院提起诉讼,积极配合律师工作并参与庭审,注意保留所有与案件相关的证据。
冒名顶替上大学涉嫌什么罪 (五)
答冒名顶替罪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依据最新的法律法规,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的受教育权益,还可能触犯法律。盗用、冒用他人的身份,顶替他人获取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将构成冒名顶替罪,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冒名顶替行为的危害极大,它不仅剥夺了被冒名者的受教育机会,还可能导致其未来在就业、晋升等方面遭遇不公平的待遇。法律对此类行为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处罚,以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受侵害。冒名顶替者将面临刑事处罚,包括但不限于罚款、拘役甚至有期徒刑。
在具体操作上,如果有人被发现冒名顶替他人上大学,警方将介入调查。一旦查实,冒名顶替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此外,学校也应积极配合调查,提供相关证据。受害者也有权通过法律途径寻求救济,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之,冒名顶替他人上学是一种不可容忍的行为,应当受到法律的严惩。社会各界都应提高警惕,共同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生活中的难题,我们要相信自己可以解决,看完本文,相信你对 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它应该怎么处理。如果你还想了解冒名上大学拟入刑法的其他信息,可以点击维格律网其他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