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的以下行为中,属于犯罪中止的是( )。 (一)

【答案】:A、D

本题考查刑法。

A项正确,《刑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甲走到乙家门口时突然害怕杀人后会判死刑放弃了杀人念头,构成犯罪中止。

B项错误,《刑法》第二百四十条第二款规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拐卖妇女、儿童罪客观上表现为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是选择罪名,只要具有上述行为中的一项即可构成此罪。甲以出卖为目的购买儿童的行为,已经成立了拐卖儿童罪的既遂,他事后将儿童送回家的行为属于犯罪后的悔改表现,可以在量刑上有所体现,但不能成立犯罪中止。

C项错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二是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三是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非法活动以外的活动,数额较大,挪用时间超过了三个月。丁的行为已经构成了挪用公款罪的既遂。

D项正确,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甲在乙水杯里投毒想杀乙,自动放弃犯罪将乙送往医院救治疗,乙最终死亡的原因并非中毒而是医生注射错误药剂,甲成立故意杀人罪的犯罪中止。

故正确答案为AD。

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有什么,构成犯罪中止的成立的要件有哪些? (二)

犯罪中止的有效性条件必须是犯罪嫌疑人并没有给社会及他人造成任何的损害结果,或者说在已经造成了损害结果的情况下,犯罪嫌疑人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进行弥补了。那么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有什么,构成犯罪中止的成立的要件有哪些?

网友咨询:

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有什么,构成犯罪中止的成立的要件有哪些?

云南睿信律师事务所杨莹律师解答:

犯罪中止的成立要具备三个条件:

1、犯罪中止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这是犯罪中止的时间性条件。

2、犯罪中止是行为人自动地中止犯罪,这是犯罪中止的自动性条件。这里的自动中止必须是彻底的。

3、犯罪中止是行为人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这是犯罪中止的有效性条件。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就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可以减轻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

云南睿信律师事务所杨莹律师解析:

行为人在客观上能够继续犯罪和实现犯罪结果的情况下,自动作出的不继续犯罪或不追求犯罪结果的选择。首先,行为人明确认识到自己能够继续犯罪或实现犯罪结果;其次,中止行为的实施是行为人自动作出的选择;再次,中止犯罪的决意必须是完全的、无条件的、彻底的,不是部分的、有条件的或暂时的。中止犯罪的主观原因,有的是惧怕受到刑罚的惩罚;有的是由于他人的劝说而改变了原来的犯罪意图;有的是良心发现,幡然悔悟,改变了自己的犯罪意图;有的则出于对被害人的怜悯,转而防止犯罪结果的出现。犯罪中止的主观原因,不影响犯罪中止的成立。

对于犯罪中止的认定和犯罪嫌疑人在得手之后有良好悔罪表现的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有的时候是犯罪既遂之后才后悔了自己的这种做法,但犯罪中止就不一样了,犯罪中止的话是犯罪嫌疑人能够提前悬崖勒马,并且这完全是犯罪嫌疑人自己主动做出的决定。

杨莹律师,法学学士,系云南睿信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

什么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是否会被判刑? (三)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犯罪中止存在两种情况:一是未实行终了的中止,即在预备阶段或者实行行为还没有实行终了的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二是实行终了的中止,即在实行行为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犯罪中止是否会被判刑,取决于是否造成损害结果: 未造成损害的情况:对于中止犯,如果没有造成损害结果,应当免除处罚。 造成损害的情况:如果造成损害结果,应当减轻处罚。这里的“应当”意味着法律对此有明确规定,不同于预备犯、未遂犯那样“可以”从宽处罚。同时,是否造成损害不是构成中止犯的基本要件,而是处罚中止犯的量刑因素。

犯罪中止有什么法律规定 (四)

犯罪中止的法律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定义: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因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前提条件:

时间要求:必须是在犯罪预备或者犯罪实行过程中放弃犯罪。如果犯罪行为已经完成并达到既遂状态,则不能成立犯罪中止。

行为要求:

彻底性:必须是彻底放弃犯罪,即行为人主观上已经完全放弃了继续实施犯罪的意图。自动性:必须是自动放弃犯罪,即行为人出于自己的意志而放弃犯罪,而非因为外界因素导致的犯罪停止。这是犯罪中止的实质性条件。

法律依据:

根据《刑法》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这一条款明确规定了犯罪中止的法律定义和构成要件。

综上所述,犯罪中止的法律规定要求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自动且彻底地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且这一行为必须发生在犯罪既遂之前。

犯罪中止是什么意思 (五)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具体来说,犯罪中止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在犯罪预备阶段或实行行为未终了时放弃犯罪:

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在尚未完成犯罪行为时,出于自己的意愿主动停止了犯罪行为。

在实行行为终了后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即使行为人已经完成了犯罪行为,但如果其之后采取积极措施,有效地阻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也构成犯罪中止。

法律依据: 根据《刑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对于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人,如果其行为没有造成损害,应当免除处罚;如果造成损害,则应当减轻处罚。这一规定体现了法律对行为人主动放弃犯罪或积极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肯定和鼓励。

看完本文,相信你已经对犯罪中止有所了解,并知道如何处理它了。如果之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不妨试试维格律网推荐的方法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