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不执行生效判决罪数额标准

### 拒不执行生效判决罪数额标准的法律解析与实际案例
####拒不执行生效判决罪数额标准概述
拒不执行生效判决罪,作为维护司法权威和法律尊严的重要法律条款,在中国刑法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明确规定,对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且情节严重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然而,对于该罪名的数额标准,我国法律并未给出明确的具体数字。这一模糊性在实践中引发了诸多讨论,需要结合实际案例和司法解释进行深入分析。在法律实践中,判断拒不执行生效判决罪是否成立,并非单纯依据涉案数额大小,而是需要综合考虑案件的具体情节。具体而言,包括被执行人是否采用隐藏、转移财产的手段,是否故意毁损财产,是否进行无偿转让财产或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等行为,导致判决、裁定无法执行。此外,担保人或被执行人对已向法院提供担保的财产进行隐藏、转移、故意毁损或转让,以及协助执行义务人在接到人民法院的协助执行通知书后拒绝协助执行,同样构成该罪的严重情节。####司法实践中对数额标准的具体把握
尽管法律未明确给出拒不执行生效判决罪的数额标准,但在司法实践中,通常认为涉及金额达到一定数额的行为,可能构成该罪。例如,有观点认为,被执行人隐藏、转移、故意毁损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刑事追诉标准一般按自然人达1万元人民币、单位达10万元人民币把握。同时,以明显不合理低价转让财产的,明显不合理低价一般按低于市场价值50%把握。当然,这些标准并非绝对,还需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涉案金额未达到上述标准,但如果被执行人存在其他严重情节,如多次拒不执行、暴力抗拒执行等,同样可能构成拒不执行生效判决罪。例如,被执行人在案件进入执行程序之前即具有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情形,或者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通谋,利用职权妨害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实际案例分析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的典型案例为例,被告人磨某因拖欠运费和铲车费被法院判决支付16000元及相应利息。判决生效后,磨某一直未履行给付义务,并隐瞒自己名下房产的事实,致使法院判决无法执行。最终,磨某被判处拒不执行判决罪,并处罚金三千元。这一案例充分说明了,即便涉案金额不大,但只要被执行人拒不执行生效判决,且情节严重,同样将受到法律制裁。再如被告人潘某采矿权转让合同纠纷案,潘某在调解书生效后未按调解协议履行给付义务,而是将收到的补偿款用于偿还个人其他欠款、购买设备等,并转移财产。案发后,尽管潘某在亲属帮助下部分履行债务,但仍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这一案例再次证明,拒不执行生效判决罪并非单纯以从上文,大家可以得知关于拒不执行生效判决罪的一些信息,相信看完本文的你,已经知道怎么做了,维格律网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帮助。